专利摘要: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及夾在該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上述正面片材包含不織布,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性芯部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部之被覆片材,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鄰接地分散配置有複數個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上述被覆片材進入至該背面凹部,於該進入之被覆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部之間存在空間部。
公开号:TW201304751A
申请号:TW101124530
申请日:2012-07-06
公开日:2013-02-01
发明作者:Yuko Fukuda
申请人:Kao Corp;
IPC主号:A61F13-00
专利说明: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拋棄式尿片或吸尿護墊、經期衛生棉、輕度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
拋棄式尿片等吸收性物品中,不斷改良各構件之材料或結構以追求其功能或穿戴感之提昇。例如,針對作為構件之正面片材或吸收體亦謀求上述改良而完成開發,特別是最近提出有各種提高了與使用情況或物品種類相應之功能性者。又,為獲得良好之穿戴感,人們一直致力於保持尿片之肌膚抵接部分與吸收體之距離而增加外觀之構件厚度。藉此,可抑制向物品肌膚抵接面側之回液或尿片內之濕度上升。具體而言,有於正面片材下方積層次層而成者或藉由壓紋等對正面片材以凹凸狀賦形者、藉由壓接等方法而將該賦形片材與其他不織布片材接合固定而成者等。
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吸收體自身與正面片材密接而形成凹凸形狀之吸收性物品。因此,認為可提高液體之內部轉移性且可實現柔軟之肌膚觸感。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種於經期衛生棉之排泄對向區域內吸收體具有自肌膚抵接面側及至內部之多個凹部者。該衛生棉中,吸收體之肌膚抵接面側之表面積變大,以凹部兜住液體並吸入至內部,因此認為抑制液體於肌膚面側之擴散而使定點吸收性優異。其係藉由對吸收體自身之形狀進行研究而實現。
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一種為提高尿片之腹圍之貼身性、透氣性及柔軟性而於尿片之腹側部及背側部形成包含複合伸縮部之腹圍褶皺而成者。於該複合伸縮部,介在配置於腹圍部之兩層片材間之複數根彈性構件於寬度方向端部以外被設為不固定,從而不會妨礙伸縮性。藉由上述彈性構件之收縮而使兩層片材之兩面分別向相反方向突出而成為複數條長度方向之褶子。藉此而實現透氣性或柔軟性。
專利文獻4中揭示有一種尿片,其係於成為腹圍之背側區域配置有向寬度方向外側伸出之一對腰翼部,且於該腰翼部之內側設置有腹圍延伸區域。因此,認為以補上腹圍與臀圍之周長之差之方式使延伸區域伸展而使貼身性提高。
專利文獻5中揭示有一種包含兩層且具有凹凸結構之正面片材。該正面片材包含形成有多個凸部、凹部之中央區域及該中央區域之兩側之側部區域。藉由利用加熱輥對上述中央區域之上層片材之凹部與下層片材進行加熱、加壓,而使兩層牢牢地固定。藉此,上述正面片材於中央區域有高度之凸部得以穩定維持而具有較高之回液防止性。而且,認為可藉由液體向吸收體之轉移性優異的側部區域而獲得較高之防漏性。
又,專利文獻6中揭示有一種具有利用齒輥(pin roll)而形成之凹凸形狀且包含兩層的正面片材。認為藉由設置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肌膚抵接面側之導液凹部而減少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的流動,而使透氣性及緩衝性優異。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9-11902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8-1804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8-132023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09/104581號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9-118920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9-89965號公報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特徵在於:具有背面凹部之正面片材與其他構件以相互作用之方式組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包含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及夾在該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上述正面片材包含不織布,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性芯部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部之被覆片材,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鄰接地分散配置有複數個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上述被覆片材進入至上述背面凹部,於該進入之被覆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部之間存在空間部。又,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端部外側配設有未夾有該吸收體而由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所形成之凸狀之一體變形部。又,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次層,該次層與鄰接於上述背面凹部之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抵接,此部分之次層之纖維密度設得高於其他部分。
關於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特徵及優點,可適當參照隨附圖式且根據下述記載而進一步明確。
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進一步提昇了先前之吸收性物品之吸收性能,即便有反覆之排泄液或大量排泄液,亦能一面抑制液體於正面片材之擴散,一面迅速地吸入液體並使其於吸收體內部擴散而有效地吸收保持。又,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提高未夾有吸收體之部分之防漏性之吸收性物品。又,本發明係關於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除了藉由因先前之構件積層引起之厚度增加而獲得之較高之液體吸入性及回液防止性以外,還抑制回液或物品內部之濕度,並且可進一步減少根據使用狀態或排泄量等而很有可能產生之肌膚面側之液體殘留,更進一步減輕對穿戴者肌膚之負擔。
以下,基於該較佳實施形態(第1~第3實施形態),參照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中對本發明之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加以區分而敍述之情形時,就其配設位置而言特別是亦存在將第1實施形態者稱為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及吸收體上背面凸部8v之情形,且亦存在將第2實施形態者稱為端部背面凹部7w及端部背面凸部8w之情形。另一方面,關於第3實施形態之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就其配設位置而言,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亦稱為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及吸收體上背面凸部8v。又,有時亦不加以區分而僅稱為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
又,於第1實施形態與第3實施形態中對本發明之空間部72加以區分而敍述之情形時,就其構件構成而言特別是亦將第1實施形態者稱為吸收體內空間部72v,且亦將第3實施形態者稱為凹部空間部72w或次層上空間部72w。又,有時亦僅稱為空間部72。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自肌膚抵接面方向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片之局部缺口立體圖。該圖所示之尿片為帶型之拋棄式尿片,以將呈平面展開之狀態的尿片略微彎曲而自內側(肌膚抵接面側)觀察之狀態進行表示。
首先,對第1實施形態之上述拋棄式尿片10之概要進行說明。
第1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10包含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1、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2、及夾在其等之間的吸收體3。吸收體3包含吸收性芯部31、與被覆片材32及33。吸收性芯部31之肌膚抵接側面及非肌膚抵接側面為平坦之形狀。該肌膚抵接面側由被覆片材32覆蓋,非肌膚抵接面側由被覆片材33覆蓋,該兩個被覆片材與吸收性芯部31係藉由噴敷熱熔接著劑等而間斷性接合。又,兩個被覆片材之寬度方向端部於吸收性芯部之兩側緣外側相互接合。
背面片材2於展開狀態下具有其兩側緣於長度方向(Y方向)中央部向內側收縮之大致沙漏形之形狀,從而構成尿片之外形。關於該尿片10之外形,作為其展開狀態,於長度方向(Y方向)上劃分為配置於穿戴者之腹側之腹側部F、配置於背側之背側部R、及位於其等之間的下襠部C。下襠部C包含與穿戴者之排泄部對應之區域(排泄部對應區域)。背面片材2不論是包含1片片材者或是包含複數個片材者均可。於背面片材2上,以正面片材1覆蓋該吸收體3之上側之方式配設有正面片材1及吸收體3。正面片材1及吸收體3分別為寬度小於背面片材2之大致長方形狀,且使其等之長度方向與背面片材2之長度方向一致而配置。進而,自正面片材1之長度方向兩側緣朝向寬度方向(X方向)外側積層有一對側部片材4、4。於側部片材4之偏向寬度方向中央之端部形成有配置彈性構件之防漏翻邊41,於寬度方向外側分別形成有配置彈性構件之腿部褶皺42。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因嬰幼兒運動等所致之股關節部分之液體等橫向洩漏。本實施形態之尿片10中,亦可進而設置功能性結構部或片材等。
於尿片10之腹側部F及背側部R,形成有由側部片材4與背面片材2積層而向寬度方向外側伸出之背側翼部17及腹側翼部18。於背側翼部17設置有黏扣帶19。將該帶19黏附在設置於腹側翼部18之帶黏附部(未圖示),從而可穿戴固定尿片。此時,慢慢將尿片長度方向中央向內側彎折,以吸收體3自嬰幼兒之臀部沿至下腹部之方式穿戴。藉此,使排泄物確實地由吸收體3吸收保持。
本實施形態中,就迅速地吸收所排泄之體液並傳輸至吸收體之觀點、與肌膚觸感之舒適度之觀點而言,正面片材1係使用親水性之熱風不織布(air-through nonwoven)而形成,而關於上述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吸收部3之材料等之詳情將於下文闡述。又,作為背面片材2,包含液體難透過性之構件,例如係使用具有透氣性且液體不透過之透濕性膜等而形成。所謂本發明之上述液體難透過性係指不易使液體透過之性質,包括防水性、斥水性及液體不透過性。關於吸收體3,吸收性芯部31係使用包含紙漿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者,且被覆片材32及33係使用親水性較高之素材而形成。
本發明中,只要無特別說明,則係將與人體接觸之側之面稱為肌膚側面或肌膚抵接面、或者正面,將與其為相反側之面稱為非肌膚面或非肌膚抵接面、或者背面。此兩個面中,將靠近肌膚側面方或其延長方向稱為肌膚面側、肌膚抵接面側或正面側,將靠近非肌膚面方或其延長方向稱為非肌膚面側、非肌膚抵接面側或背面側。將穿戴時位於人體前側之方向稱為前方並將其端部作為前端部,將位於後側之方向稱為後方並將其端部作為後端部來進行說明。將吸收性物品之正面或背面之法線方向稱為厚度方向,將其量稱為厚度。進而,將吸收性物品之平面觀察時自腹側部遍及下襠部及至背側部之方向稱為縱方向或長度方向,將與該縱(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再者,典型而言,上述縱方向於穿戴狀態下與人體之前後方向一致。
接下來,參照圖2-1及圖2-2,對尿片10之剖面形狀進行說明。圖2-1之(a)係圖1所示之II-II線剖面之剖面圖,(b)係將正面片材之剖面一部分放大而示意性地表示之局部放大剖面圖,(c)係示意性地表示正面片材及被覆片材之配置關係之局部放大剖面圖。圖2-2係拍攝本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10之剖面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以中央之照片表示該剖面整體,將其中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之1個放大而示於右下。於該背面凹部7之放大圖中,位於被覆片材進入之部分(進入部71)下方之空間部72(吸收體內空間部72v)表示為由虛線圈包圍之部分。再者,吸收性芯部31係包含紙漿纖維等之纖維聚集體,其外表面具有外緣之纖維起毛等微細之起伏。因此,圖2-1(a)中,以二點鏈線表示吸收性芯部31之外形之輪廓來作為纖維聚集體之大致範圍(圖3及5中相同)。
如圖2-1(a)所示,尿片10之剖面形狀係正面片材1及被覆片材32相對於吸收性芯部31具有凹凸形狀。藉由該形狀、特別是背面凹部7與其下方之構件所成之結構,可實現下述之液體吸入性之提高、與吸收體內部之液體擴散性及液體固定化速度之提昇。參照圖2-1(b)及(c),進一步對該正面片材1及被覆片材32之剖面形狀進行說明。
如圖2-1(b)所示,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形成有自非肌膚抵接面側(Z2)向肌膚抵接面側(Z1)凹陷之背面凹部7。該背面凹部7係於平面方向上以大致等間隔鄰接且週期性地配置有多個,藉由此種配置而使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成為凹凸形狀。亦即,各背面凹部之間成為自肌膚抵接面側(Z1)向非肌膚抵接面側(Z2)突出之背面凸部8。此處,所謂「背面凹部鄰接地分散配置有複數個」係指成為背面凹部7之凹坑之底的下述頂部7a與相鄰之7a隔著底部7c而散在配設,藉此使各個背面凹部7以於平面觀察時向各方向擴散之方式配置。並非並排地配置有複數個條帶狀之凹坑。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於與該背面凹部7對應之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形成有正面凸部78,於與背面凸部8對應之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形成有正面凹部88。
如圖2-1(c)及圖2-2所示,於正面片材1之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形成有覆蓋吸收體3之肌膚抵接面側之被覆片材32之一部分隆起而進入的進入部71。於如本實施形態之尿片10般被覆片材32與吸收性芯部31藉由熱熔接著劑而間斷性接合之情形時,較佳為被覆片材32於該接著劑之間隆起而成為進入部71。進而,如圖2-1(c)及圖2-2所示,於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中之被覆片材32與吸收性芯部31之間,形成有空間部72(吸收體內空間部72v)。該空間部72係伴隨由被覆片材32之隆起所產生之進入部71之形成而形成。進入部71、71、...之進入深度(h2)可不必均一,不僅可存在如圖2-2所示之較深者,亦可存在成為背面凹部7之凹陷深度(h1)>進入部71之進入深度(h2)者(參照圖2-1(c))。於如此之背面凹部7,較佳為亦於正面片材1與被覆片材32之間形成有間隙,而成為使來自正面片材1側之力之影響緩和的緩衝間隙部73。
背面凹部7係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之凹坑,且係由沿著該凹坑之正面片材1所形成之自頂部7a朝向底部7c的側壁部7b形成(參照圖2-1(b))。如此之背面凹部7因包含柔軟之不織布故而未必能規定為完全之幾何學圖形,側壁部7b所形成之背面凹部7之剖面形狀成為類似於拋物線之形狀,該背面凹部7之空間形狀成為頂部7a帶弧度之類似於圓錐或圓錐台之形狀。再者,背面凹部7之立體形狀可採用不限於本實施形態者之任意凹部形狀,例如亦可為錐體或柱體之類的形狀。於如本實施形態般正面片材之肌膚抵接面側亦存在凹凸形狀之情形時,較佳為配合肌膚抵接面側之形狀而為如錐體(圓錐、圓錐台、角錐、角錐台、斜圓錐等)之形狀。
本實施形態中,所謂頂部7a係構成背面凹部7之立體空間之內壁的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中的最高位置(Z1方向)之部位,所謂底部7c係同一空間中之最低位置(Z2方向)之部位。因此,於背面凹部7與背面凸部8交替反覆之凹凸形狀中,背面凹部之底部7c與背面凸部8之頂部8a一致。再者,上述背面凹部7之頂部7a或底部7c(背面凸部之頂部8a)係作為曲面上之頂點而表示,但並不限於此,其周邊亦可為平面狀。於此情形時,頂部7a可定為該平面之中央點或者平面之中亦最高之地點,且底部7c(背面凸部之頂部8a)可定為該平面之中央點或者平面之中亦最低之地點。於此定義上而言,所謂上述背面凹部7之深度(h1)係指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之高低差,且為自頂部7a至底部7c之距離(參照圖2-1(b))。又,同樣,所謂上述進入部71之深度(h2)係底部7c至進入部71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最高位置之間的距離(參照圖2-1(c))。
接下來,參照圖3,進一步對作為本實施形態之基本結構部分之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進行詳述,並對其作用效果進行闡述。圖3係示意性地表示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中之正面片材1、被覆片材32及吸收性芯部31之關係之說明圖。圖3中,以(a)及(b)兩種模式表示。(a)之模式中為進入部71之深度(h2)淺於背面凹部7之凹陷深度(h1)(h2<h1),與空間部72(吸收體內空間部72v)一併形成有深度(h3)之緩衝間隙部73。(b)之模式中為(h1=h2),雖形成有空間部72,但並未形成緩衝間隙部73。
於圖3之(a)及(b)中之任一模式中,均係自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Z2朝向肌膚抵接面側Z1而形成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藉此於靠近穿戴者肌膚之位置形成有正面片材下方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3之內部空間。藉此,液體向內部空間之透過距離變短,對提高液體吸收性有效。進而,因於背面凹部7存在進入部71,故而使親水性較高之被覆片材成為靠近肌膚之位置,從而可確實地實現排泄液向吸收性芯部31之迅速吸入。就該液體吸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背面凹部7中之側壁部7b與進入部71抵接而於其界面無間隙地密接而接合(以下,稱為接合部74)。藉此,進入部71可直接地吸入正面片材1上所存在之排泄液。作為該接合部74之形成方法,有藉由熱熔接著劑等接著之方法,但較佳為不形成接著劑之膜而藉由噴塗等將兩者之纖維彼此點接合。藉此,可維持包含液體透過性不織布之側壁部7b(正面片材1)之稀疏之纖維間距離而使液體迅速透過,且使包含親水性較高之素材之進入部71(被覆片材32)產生液體之吸引力而直接將液體進入至內部即吸收性芯部31。就迅速吸入排泄液而不使其擴散之觀點而言,如此之背面凹部7中之構件間之結構較佳為至少配置於尿片10之下襠部C。
為了使以上之液體吸入性有效,進入部71之深度(h2)相對於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之凹陷深度(h1)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75%以上。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減少正面片材1之特別頂部7a之液體殘留量。再者,實際上亦有可能存在如下情形:進入部71向背面凹部7之進入深度(h2)於各背面凹部7未必均一,或者視情況而混有實質上未形成有進入部71之背面凹部7。於此情形時,背面凹部之整體中的進入部71之深度(h2)成為上述50%以上者之數量較佳為存在50%以上,進而較佳為存在70%以上。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減少液體吸收後觸碰到肌膚之液體量。
進而,在處於上述較佳範圍內成為(h2<h1)之(a)模式中,由於既可實現液體吸入性之提高,亦可藉由存在緩衝間隙部73而發揮固有之作用,故較佳。具體而言,可使自正面片材1側施加之力對吸收體3之影響得到緩和。又,處於最靠近肌膚之位置的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之頂部7a並不一定與進入部71接觸,因此,即便進入部71含有水分,亦可抑制回液,從而可實現正面片材1之良好之乾爽感。另一方面,成為(h2=h1)之(b)模式中,自側壁部7b至頂部7a均進入有進入部71,因此就液體吸入性之觀點而言較佳。因此,關於正面片材1所形成之背面凹部7整體中的(a)模式與(b)模式之比率(a)/(b),於液體吸入性受到重視之排尿部附近較佳為(b)模式之比率較高,於回液抑制受到重視之臀部附近則較佳為(a)模式之比率較高。就重視液體吸入性之觀點而言,排尿部附近之正面片材所形成之背面凹部7之(a)模式與(b)模式的比率(a)/(b)較佳為4/6以上,更佳為2/8以上。又,上述比率(a)/(b)較佳為0/10以下。就重視回液抑制之觀點而言,臀部附近之正面片材1所形成之背面凹部7之(a)模式與(b)模式之比率(a)/(b)較佳為6/4以上,更佳為8/2以上。又,上述比率(a)/(b)較佳為10/0以下。
如上所述,於背面凹部7形成有空間部72(吸收體內空間部72v)(圖3之(a)及(b))。空間部72可使進入部71吸入之排泄液於吸收體3內部擴散而以吸收性芯部之較寬之面直接且有效地進行吸收。藉此,使自正面片材1之排泄液之吸收速度提高,且可抑制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的擴散。又,即便於排泄液之排泄量瞬時達到大量之情形時,空間部72亦可暫時保持來自正面片材1之液體而成為液體吸收之調整閥。而且,空間部72與包含紙漿纖維等之吸收性芯部31不同,其保水力較低,因此可向吸收性芯部31迅速傳遞液體。如此,空間部72儘管作為液體之調整閥暫時保持液體,但仍可使空間立即恢復,因此不僅於大量之排泄之情形時,即便於反覆之排泄之情形時,亦可充分應對。又,若吸收性芯部31之肌膚抵接側面為實質上平坦之形狀,則該空間部72之作用變得更有效而較佳。雖說如此,但吸收性芯部31之肌膚抵接側面無需平滑,就液體向吸收性芯部之轉移迅速進行這一點而言,較佳為紙漿纖維產生之絨毛(參照圖2-1(a)之小圓(ii)內圖)到達空間部72。 (背面凹部7之深度(h1)、進入部71之深度(h2)、及緩衝間隙部73之深度(h3)之測定方法)
背面凹部7之深度(h1)之測量係藉由將貫穿頂部7a及底部7c之正面片材1之剖面放大而測量相鄰之底部7c之切線t(參照圖2-1(c))與頂部7a的距離來進行。進入部71之深度(h2)之測量係藉由測量進入部71之肌膚抵接面側凸部之頂部71a與上述底部7c之切線之距離來進行。將兩者之差設為緩衝間隙部73之深度(h3)。(h3=h1-h2)。測量中係藉由利用KEYENCE製造之VH-3000顯微鏡進行放大、且經校準設定後之兩點間測量法進行了測量。亦可使用電子顯微鏡。
如此,尿片10係兼具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及進入部71之較高之液體吸入力、空間部72(吸收體內空間部72v)之有效之液體傳遞性之結構。亦即,背面凹部7、被覆片材32之進入部71、空間部72及吸收性芯部31之結構聯合發揮作用,可一面抑制肌膚側面之液體擴散,一面使液體於吸收體內部之吸收性芯部31擴散而確實地吸收保持液體並使其固定化。藉此,可抑制正面片材1側之液體殘留或回液,而實現對穿戴者肌膚之良好之乾爽感。
又,於能夠以較寬之面來吸收保持液體之吸收性芯部31中,液體向背面片材2側之到達面積亦變寬,而可使濕氣自背面片材2向外部有效地排出。其結果為,由濕氣之汽化熱所致之尿片溫度之降低可藉由背面片材2側之較寬之面而實現,可有效地抑制尿片10內部(由背面片材2與穿戴者之肌膚所包圍之部分)中之水分蒸散,從而可使尿片10更不易產生悶濕感。
為了實現上述作用效果,圖2-1(b)所示之背面凹部7中之底部7c-底部7c間之距離(r1)與背面凹部之深度(h1)的比率(r1/h1)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0/8以上。又,上述比率(r1/h1)較佳為3/1以下,更佳為10/4以下。又,背面凹部之頂部7a-7a間之間距(w1)與背面凹部之深度(h1)的比率(w1/h1)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0/8以上。又,上述比率(w1/h1)較佳為3/1以下,更佳為10/4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成為被覆片材容易進入之正面片材結構;藉由設為上述上限以下,可確保空間72之體積較大。
正面片材1中,較佳為如上所述般,背面凹部7、7之間設為背面凸部8,且於背面凸部8具有頂部8a。背面凸部8中,如圖3所示,正面片材1與吸收性芯部31經由被覆片材32而實現於頂部8a之接觸,可較佳地抑制該接觸面積。藉由抑制與該吸收性芯部31之接觸面積,除了使吸收性芯部31上之液體擴散變得順暢而使吸收時間縮短以外,亦使液體吸收後之向正面片材1側之回液得到抑制,與上述背面凹部7中之結構相輔相成地進一步有效地抑制正面片材1之潤濕。
進而,於正面片材1中,其肌膚抵接面側較佳為與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之起伏一致而為反覆存在正面凸部78及正面凹部88之凹凸形狀。較佳為,該正背一體之凹凸形狀於平面方向上配置有複數個,作為正面片材1整體,於多方向上形成有凹凸之反覆(參照圖4)。藉由該正面片材1之形狀,不僅可減少吸收性芯部31與正面片材1之接觸面積,亦可減少穿戴者之肌膚與正面片材1之接觸面積。藉由該接觸面積之減少,進一步有效地抑制肌膚之潤濕,且由於凹凸部分之透氣性亦提高而亦進一步有效地防止悶濕感。又,若正面片材1兩面為凹凸形狀,則表現出對於立體活動亦可較佳地追隨且於兩面以點進行支撐之立體緩衝性。若正面凸部78之頂部78a為帶弧度之曲面形狀,則與該緩衝性相結合而可獲得柔軟之肌膚觸感。
除此以外,較佳為,正面片材1之凹凸形狀如圖4所示般,形成有自正面凸部78朝向正面凹部88向下傾斜之側壁部88b(=78b),而使正面凹部88成為獨立之研缽狀或杯狀。藉此,使排泄液之捕集性與液體吸收性能更有效地提昇。關於此點,參照圖5進行說明。
圖5係將圖2-1(a)之特定剖面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局部放大剖面圖。再者,相對於以該剖面形式表示之凹凸之行(k1行),關於其裏側之凹凸之行(k2行),為了理解液體透過,避免煩雜性,省略背面凸部而僅表示正面凸部。本實施形態中,例如,排泄液a1相比正面凸部78之頂部78a更容易沿其側壁部78b(=88b)向下(箭頭b1)於正面凹部88之頂部88a附近聚集,而難以向平面方向移動。藉此,可進一步抑制排泄液於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擴散性,且可使該排泄液於厚度方向上移動至遠離肌膚之位置。又,移動至正面凹部88之排泄液係自該側壁部88b(=背面凹部7之側壁部7b)經由內部之接合部74而被吸引至進入部71(b2),並向空間部72吸入。然後,液體自空間部72向平面方向擴散(箭頭b3),向吸收性芯部31傳遞(箭頭b4)而固定化。再者,箭頭b2至b4係關於作為上述基本結構部分之背面凹部之作用機制。如此,正面凸部78及正面88之凹凸形狀可使背面凹部7之功能更為有效。
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較佳為各個背面凸部8由複數個背面凹部7包圍而於平面方向上相互獨立配置,且各個背面凹部7之空間於平面方向上相互連接。所謂上述獨立配置,並不限於背面凸部8、8彼此完全相隔而完全分離者,只要為至少頂部8a周邊分離者,則一部分連接者亦包括在其中。關於該較佳配置,參照圖6進行說明。
圖6係藉由平面觀察而示意性地表示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凹部與背面凸部之關係的說明圖,基於頂部7a及8a之配置關係進行簡化且模式化而表示。具體而言,將背面凹部7之頂部7a作為白色圓且將背面凸部8之頂部8a作為黑色圓而表示。圖6中,頂部8a-頂部7a-頂部8a之間、頂部7a-頂部7a之間、頂部8a-頂部8a之間的各個區域成為側壁部。其中,頂部8a-頂部8a之間的區域之側壁部為理解上述較佳配置而以細長之沙漏形狀之圖形表示並設為符號m。再者,上述側壁部係連續形成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之部分,且係指上述側壁部7b及8b中之任一者。
如圖6所示,於背面凸部8之頂部8a-頂部8a之間配置有側壁部m。該側壁部m較佳為如圖6所示之細長之沙漏形狀般於其中央部分於片材厚度方向(圖2-1(b)中之Z2至Z1之方向)上收縮之形狀,而非完全連接背面凸部8之頂部8a之形狀。於該收縮部分,背面凸部8、8雖不完全但仍被分割而分別獨立,於側壁部m之收縮部分,背面凹部7之空間相連接。亦即,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不僅頂部8a-頂部7a-頂部8a之間為凹凸形狀,頂部8a-頂部8a之間亦為凹凸形狀,藉此而形成連接背面凹部7、7彼此之空間。例如,較佳為如圖7所示,側壁部m形成為弓狀。各背面凹部7之空間沿著側壁部m之弓狀而成為相互之間可如圖6或圖7中標註之中空箭頭般自由往來之狀態。若正面片材1為此較佳形狀,則成為沿該形狀形成被覆片材32之進入部71而其下方之各空間部72亦相互連接之結構。藉此,吸入至空間部72之排泄液可如圖6、7所示之中空箭頭般繞開背面凹部7之支柱而自由擴散,從而能夠以吸收性芯部31之更寬之面來有效地吸收保持排泄液並使其固定化。
尿片10之圖3或圖5所示之液體之吸收過程中,較佳為存在背面凹部中之正面片材1之不織布之纖維密度自頂部7a向底部7c增加的密度差或密度梯度。藉此,可使液體自肌膚抵接面側迅速透過,而更有力地將液體吸入內部。該密度差、密度梯度係可例如藉由將圖2-1(b)所示之背面凹部7之特定剖面中自頂部7a及至底部7c之正面片材1設為背面凹部7之高度(h1)該等三等分(A部、B部、C部),並對其等之各纖維密度(n1、n2、n3)之平均進行比較而表示。A部、B部、C部之纖維密度較佳為(n1)<(n2)<(n3),其比率(n1/n2/n3)較佳為2/6/10以上,更佳為3/5/10以上。又,上述比率(n1/n2/n3)較佳為8/9/10以下,更佳為5/7/10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確保肌膚觸感之舒適度,藉由設為上述上限以下,可減少正面片材1之液體殘留。 (密度之測定方法)
上述背面凹部7中之正面片材1之頂部7a、側壁部7b、底部7c之密度(n1、n2、n3)可藉由以下之方法而測定。
將以背面凹部7之深度(h1)為基準而使自頂部7a至底部7b之正面片材1之部分平分為三份的各個部分設為A部、B部、C部,使用下述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對正面片材之貫穿頂部7a及底部7b之切割面進行放大觀察(纖維剖面調整為可測量30至60根之倍率,為150倍以上且500倍以下),根據固定面積之大致範圍內之上述切割面而數出經切割之纖維之剖面數量。然後,換算成約1 mm2之纖維之剖面數量,將其作為纖維密度(根/mm2)。測定係於三處進行,平均之後作為該樣本之纖維密度。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CM-5100(商品名) (背面凹部及正面片材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
尿片10中,背面凹部7之剖面形狀並不限於上述形態(參照圖2-1(b)),只要為具有上述液體吸收性者,則可設為任意形狀。例如,可列舉如圖8所示之頂部7a為尖塔形狀者(a)、或者存在複數個頂部7a者(b)、頂部7a平坦者(c)、頂部7a相對於側壁部7b、7b間之寬度而凸出者(d)等。同樣,正面片材1之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凹凸形狀,只要為可實現背面凹部與其下方之被覆片材32及吸收性芯部31之配置關係者,則可設為任意形狀。例如,可列舉如圖9所示之肌膚抵接面側平坦之形狀(a)、背面凹部7、7間相隔而背面凸部之頂部平坦之形狀(b)等。於如圖9(b)之形狀之情形時,背面凹部7之底部7c係背面凸部8之頂部8a所在之平面與背面凹部7之側壁部7b之曲面的交叉部分。 (吸收性芯部之變形例)
進而,於尿片10中,吸收性芯部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之肌膚抵接側面平坦之形狀,可任意採用能夠使進入至內部之液體廣範圍擴散而迅速地吸收保持並使其固定化者。例如,可列舉如圖10所示般包含槽狀之凹部91、由該凹部劃分之塊狀之突出吸收部93、及與凹部91對應地連接該突出吸收部93之一面側之凹部吸收部94的吸收性芯部90(圖10(a))、90a(圖10(b))等。於使用該吸收性芯部之情形時,吸入至空間部72之液體沿著凹部91或其下方之凹部吸收部94擴散而由各突出吸收部93分散地吸收保持且固定化。藉由如此之路徑而使液體於較廣之範圍內確實地固定化,因此難以產生向正面片材側之回液。進而,於該吸收性芯部90及90a中,若設為凹部吸收部94與突出吸收部93相比為低基重,則可減輕凹部吸收部94之液體透過阻力而使液體容易擴散,而且可降低液體保持性而使液體容易向突出吸收部93轉移。又,就同樣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低基重之凹部吸收部94與高基重之突出吸收部93相比為低密度。該吸收性芯部90及90a可將凹部91所在之面、低基重之凹部吸收部94之面中的任一面設為肌膚抵接面側,可根據吸收性物品之目的而設為任意配置。
於採用吸收性芯部90或90a之情形時,較佳為如下之配置:至少於包含排泄部對應區域之下襠部C,凹部91或凹部吸收部94與背面凹部7之空間部72(吸收體內空間部72)重合。藉此,存在於空間部72之液體容易向凹部91或凹部吸收部94轉移,而容易迅速擴散並固定化。 (背面凹部7及進入部71之形成方法)
如圖2-2所示之包含背面凹部7及進入部71之吸收性物品可於此種物品之通常之製造步驟中獲得。例如,可藉由如下方式而形成,即,於尿片之組裝過程中的吸收體與正面片材之積層階段,以使正面片材1抵接於上述加壓輥之方式將上述積層物導入至形成有凹凸部之加壓輥和與該加壓輥對向配置之砧輥之間,局部地進行加壓及加熱。此時,較佳為藉由狹縫式噴敷、螺旋塗敷等來塗佈熱熔接著劑而進行間斷性接著,以使正面片材1之不織布與被覆片材密接而形成背面凹部。又,較佳為被覆片材與吸收性芯部之間藉由螺旋塗敷等而更稀疏地接著。較佳為該正面片材與被覆片材之間的接著劑塗佈密度(q1)設得高於被覆片材與吸收性芯部之間的熱熔接著劑之塗佈密度(q2),其比率(q1/q2)較佳為2/1以上,更佳為3/1以上。又,上述比率(q1/q2)較佳為10/1以下,更佳為5/1以下。進而,於藉由上述加壓輥而形成背面凹部之情形時,若使用預先具有如圖4所示之凹凸形狀或如圖9所示之凹凸形狀之賦形片材,進而使用有纖維起毛者、或者有褶子或褶紋而具有伸縮性者作為被覆片材,則可更加提高背面凹部中之正面片材1與進入部71之密接性,可形成進入得更深之進入部71,因此較佳。
上述賦形片材之製造能夠以如下方式進行。自梳棉機將融黏之前的纖維網以成為特定厚度之方式供給至纖維網賦形裝置,使上述纖維網固定於包含多個突起而具有透氣性之基座之上。然後,以各纖維可適度地融黏之溫度對該基座上之纖維網吹熱風,沿著上述基座上之突起而賦形纖維網,並且使各纖維融黏。此時之熱風之溫度較佳為相對於構成纖維網之熱塑性纖維之熔點較高之溫度,其溫度差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又,上述溫度差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50℃以下。作為熱塑性纖維,例如可列舉: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烴系,聚酯系,尼龍6、尼龍66等聚醯胺系,聚丙烯腈系等;或者包含該等兩種以上之芯鞘型、並列型複合纖維等。於使用包含低熔點成分及高熔點成分之複合纖維作為熱塑性纖維之情形時,吹到纖維網上之熱風之溫度較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以上且低於高熔點成分之熔點。吹到纖維網上之熱風之溫度較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0℃以上,更佳為低熔點成分之熔點+5℃以上,較佳為高熔點成分之熔點-10℃以下,更佳為高熔點成分之熔點-20℃以下。纖維網及不織布之熱塑性纖維之含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上,更佳為40質量%以上。又,上述熱塑性纖維含量較佳為100質量%以下,更佳為80質量%以下。纖維網及不織布亦可包含原本不具有熱融黏性之纖維(例如棉或紙漿等天然纖維、嫘縈或乙酸纖維等)。
就賦形性與質感之觀點而言,對纖維網進行賦形時之熱風之風速較佳為設為20 m/sec以上,更佳為設為30 m/sec以上。又,上述風速較佳為設為130 m/sec以下,更佳為設為100 m/sec以下。若風速為該下限值以上,則立體感變得充分,可充分發揮緩衝性與排泄物捕集性之效果,故而較佳。若風速為該上限值以下,則片材不開孔而可良好地維持耐壓縮性,因此可充分發揮緩衝性與排泄物捕集性之效果,故而較佳。
若考慮連續生產,則可列舉將上述基座設為可搬送之輸送帶式或滾筒式者,藉由輥而不斷捲取搬送而來之經賦形之不織布之態樣。再者,關於本實施形態之不織布,不論朝向MD方向及CD方向中之哪一方均可。
作為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吸收體3及側部片材4之形成材料,可使用普通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
作為正面片材1,可較佳地使用如下片材:例如較佳為親水性不織布,即被稱為熱風不織布、點式黏合不織布、紡黏不織布、水刺不織布、立體賦形不織布之不織布,其纖維較佳為以棉等天然纖維、或聚丙烯之單纖維、聚丙烯與聚乙烯之複合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與聚乙烯之複合纖維等實施親水化處理而成之纖維,且其基重為15 g/m2以上50 g/m2以下。又,於正面片材1之下襠部分,親水性開孔膜或親水性不織布可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面側部分重疊。
作為背面片材2,例如只要具有防水性且具有透濕性,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將疏水性之熱塑性樹脂、與包含碳酸鈣等之微小之無機填料或不具有相溶性之有機高分子等熔融混練而形成膜並使該膜單軸或雙軸延伸而獲得之多孔性膜。作為上述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烯烴。作為該聚烯烴,可列舉高~低密度聚乙烯、線性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等,其等可單獨使用或混合後使用。
作為吸收體3,可使用普通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具體而言,作為吸收性芯部,例如可使用纖維聚集體或併用該纖維聚集體與高吸收性聚合物而成者等。作為構成纖維聚集體之纖維,可使用紙漿纖維等親水性天然纖維、或合成纖維(較佳為經實施親水化處理者)等。基重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50 g/m2以上且500 g/m2以下。
又,作為被覆吸收性芯部之被覆片材,例如可使用親水性衛生紙(tissue paper)等較薄之紙(薄紙)、皺紋紙(crepe paper)、包含棉或嫘縈等親水性纖維之不織布、對合成樹脂之纖維實施親水化處理而成之不織布、例如包含熱風不織布、點式黏合不織布、水刺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紡黏-熔噴-紡黏(SMS,spunbond-meltblown-spunbond)不織布等者。
作為上述側部片材4,例如較佳為斥水性不織布,具體而言可使用紡黏不織布、紡黏-熔噴(SM,spunbond-meltblown)不織布、紡黏-熔噴-紡黏(SMS)不織布等。作為側部片材4之立體褶皺用彈性構件或腿部褶皺用彈性構件,可使用此種物品中所使用之普通彈性構件,例如作為素材,可列舉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異戊二烯、氯丁橡膠等合成橡膠、天然橡膠、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乙烯乙酸乙烯酯)、伸縮性聚烯烴、聚胺基甲酸酯等,作為形態,可使用剖面為矩形、正方形、圓形、多角形狀等線狀或帶狀(平膠等)者、或者複絲型之線狀者等。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係藉由使上述背面凹部與進入其中之被覆片材、以及該被覆片材及吸收性芯部間存在空間部,而可抑制正面片材側之液體擴散從而提高液體向內部之吸入力,進而可使所吸入之液體於吸收性芯部擴散並使液體迅速於內部固定化。因此,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可取得如下優異之作用效果,即,進一步提昇先前之吸收性物品之吸收性能,即便有反覆之排泄液或大量之排泄液,亦可一面抑制正面片材側之液體之擴散,一面迅速吸入液體而促使其於吸收體內部擴散並有效地吸收保持,藉此而抑制肌膚之潤濕,從而帶來良好之穿戴感。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中,吸收性芯部只要為具有於其內部吸收保持液體並使其固定化之功能者,則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例如亦可為片狀之薄型者。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中,被覆片材只要為具有覆蓋上述吸收性芯部之至少肌膚抵接面側而向上述吸收性芯部傳遞液體之功能者,則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例如亦可為具備液體擴散性能之構件,且亦可不限於單層而為複數層。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片,可為包含具有正面片材、被覆片材、及吸收性芯部之關係者,例如亦可為褲型拋棄式尿片、或為褲型拋棄式尿片且若使一部分斷裂便可用作帶型之尿片,且亦可為吸尿護墊或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輕度失禁護墊。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於對經血有效,對其他之尿、陰道分泌物、軟便等亦有效。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亦可根據用途或功能而相應地於本實施形態者中適當組裝其他構件。
接下來,參照圖13~22對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第2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片20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尿片20之特徵在於,除了上述包含具有背面凹部之正面片材之第1實施形態之尿片10之構成以外,進一步包含位於吸收體3之長度方向外側(端部積層部5)的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一體變形部51。
以下,省略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重複之部分,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上述第1實施形態與本第2實施形態並非具有獨立且排他關係,例如可將第2實施形態定位為包含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下位概念中者。又,第1實施形態之發明與第2實施形態之發明係具有基於同一或對應之特別的技術性特徵而形成單一之發明概念並相互關聯的技術關係。存在對相同構件等附以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之情形(其中,尺寸或詳細之位置關係係參照與各自之實施形態對應之圖式)。
圖13係自肌膚抵接面方向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片之局部缺口立體圖。該圖所示之尿片為帶型之拋棄式尿片,以將平面展開之狀態之尿片略微彎曲而自內側(肌膚抵接面側)觀察之狀態表示。
首先,對第2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20之概要進行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20包含與第1實施形態之尿片10基本相同之構成構件(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吸收體3及側部片材4等)。但圖13中為了避免煩雜性而並未圖示構成吸收體3之吸收性芯部及被覆片材之劃分,而係將吸收體3整體作為1個構件進行表示。
第2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20與第1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10之不同之處在於吸收體3之長度方向外側配設有一體變形部51之構成這一點。關於此點,於下文中進行說明。
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長度方向(Y方向)長度一致,且設得長於吸收體3。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於吸收體3之長度方向端部3a、3a外側未夾有吸收體3而積層並貼合(將此部分稱為端部積層部5)。該貼合方法可採用用於此類物品之方法,例如可藉由噴敷熱熔接著劑而間斷性接合。於該噴敷之情形時,可調節塗敷量或塗敷密度來抑制剛性,而使兩片材牢牢地固著並一體化。端部積層部5係位於尿片20之腹側部F及背側部R,於穿戴尿片20時配置於穿戴者之腹圍。於穿戴尿片20時,端部積層部5成為自吸收體3之長度方向端部3a側至尿片之長度方向端部20a、20a與穿戴者之身長方向一致之配置。該端部積層部5之詳情將於下文中闡述。
接下來,參照圖14對尿片20中之端部積層部5進行說明。如圖14所示,尿片20之端部積層部5中包含複數個一體變形部51,該複數個一體變形部51係由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對向面於已貼合之狀態下一同且一體地於厚度方向上呈凸狀變形而成。各個一體變形部51中,只要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於相同之厚度方向上變形,則一體變形部51、51、...彼此之變形之幅度大小可不必一致。尿片20中,一體變形部51包含向肌膚抵接面側突出之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及向非肌膚抵接面側突出之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各一體變形部51中,設為上述兩片材相對於吸收體3之非肌膚側之水平面而局部地朝向肌膚側或非肌膚側轉向的狀態。所謂一體變形部51之「一體」係指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形成合為積層體之一個凸狀部,不限於無間隙而密接之情形,亦可為於兩片材間之界面具有微細至可阻礙液體擴散之程度之間隙。又,所謂「一體」,若就其他觀點而言,則係以即便對端部積層部5施加各種壓力等、一體變形部51中上述兩片材亦會進行大致相同之變形,且於卸載時可實質恢復一體變形部51之形狀之方式,使兩片材密接而形成凸部。再者,只要可獲得上述一體化,則兩片材間可夾有其他構件。
如圖14所示,上述複數個一體變形部51係於端部積層部5之平面方向上分散配置。所謂該一體變形部51之「分散配置」係一體變形部51以相互相隔且於平面觀察時向各方向擴散之方式配置。第2實施形態中,上述兩種一體變形部係交替地於長度方向(Y方向)及寬度方向(X方向)上形成複數行,且相鄰之行彼此之上述兩種一體變形部之排列設為錯開半個間距之鋸齒狀排列。如此,複數個一體變形部51於端部積層部5之面方向上廣範圍地配置。
針對該一體變形部51之配置,參照圖15,著重對於端部積層部5之長度方向剖面形狀進行說明。圖15表示自吸收體3之端部3a朝向尿片20之端部20a(參照圖13)之長度方向剖面之一部分,(A)係圖14之A-A線剖面之局部放大剖面圖,(B)係圖14之B-B線剖面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5(A)中,作為端部積層部5之一部分,表示有5個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與4個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交替地於長度方向上形成行A而排列者。圖15中,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為向Z1側轉向之凸狀部,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為向Z2側轉向之凸狀部。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分別隔著另一方之一體變形部而交替配置。又,圖15(B)中,作為端部積層部5之一部分,表示有與上述行A鄰接之行B之剖面。該行B中,4個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與3個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交替排列。行B中之變形部之排列係設為與行A中之變形部之排列相互錯開半個間距,向同一方向轉向之一體變形部以於寬度方向不重疊之方式配置。
藉由上述行A及B之排列,長度方向剖面中之端部積層部5整體成為以相對於吸收體3之非肌膚側之水平面在厚度方向之Z1方向及Z2方向起伏之方式蜿蜒的形狀。藉由該一體化之變形,構成端部積層部5之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對向面之間的空間變小。又,空間設得較小之界面亦同樣蜿蜒。因此,即便於液體自吸收體3漏出之情形或者肌膚之汗或尿片內之濕氣變為水分者自正面片材1進入之情形時,液體亦如圖16所示之被分割之箭頭J般不易移動。亦即,藉由一體化所實現之空間之極小化與上述界面之蜿蜒結構作為該界面上之液體之滲出或潤濕擴散之阻力而發揮作用。又,上述界面之長度方向長度較端部積層部5之長度長出蜿蜒之相應量而略有助於上述阻力。藉此,可有效地抑制液體擴散及液體滲漏。又,錯開半個間距之排列之行A與B於寬度方向上交替排列有複數個,藉此於寬度方向上亦可藉由與上述相同之作用而有效地抑制液體擴散。
特別於穿上尿片之穿戴者躺下或進行翻身等姿勢有變化之情形時,有時成為吸收體3與端部積層部5相對於床面大致平行之狀態、或者端部積層部5向下傾斜之狀態。於此情形時,藉由重力之作用、或由體壓造成對吸收體3之壓迫,液體很有可能會進入至上述端部積層體5之兩片材之對向面之間。
如先前般,若背面片材2平坦,則對於液體轉移之阻力較低,藉由液體難透過性之背面片材2之表面張力與界面上之毛細管力而使液體容易潤濕擴散。進而,若存在空間,則液體容易流動。
又,如由上述專利文獻3及4等所示之提高腹圍之貼身性等之先前技術中,伴有構件數量之增加、製造步驟之複雜化等,此等亦很有可能成為成本上升之要因。相對於此,若腰圍為包含存在凹凸之正面片材及平坦之背面片材者,則無需複雜之步驟或構件數量之追加而可賦予一定之伸縮性。然而,於該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會產生供液體聚集或流動之空間。該部分未夾有吸收體而不具有液體之吸收保持功能。因此,例如於穿上尿片之幼兒或需要護理人員之情形時,根據保持躺下狀態而活動身體等穿戴者之姿勢,難保不會使液體流動並漏出。
然而,第2實施形態之尿片20中,即便於上述穿戴者之姿勢之情形時,如圖15所示,端部積層部5之界面之厚度方向之蜿蜒亦發揮對於液體之阻力作用,並且發揮對於液體之由重力導致之向厚度方向(Z1→Z2)之吸入作用,作為對抗液體之轉移或潤濕擴散之障壁而發揮功能(參照圖16)。此情形由一體化實現空間之極小化,並且可有效地抑制液體擴散及液體滲漏。就此觀點而言,較佳為於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中之兩片材之對向面、特別是其頂部53a牢固接合而排除空間。
本發明中,所謂蜿蜒形狀係作為端部積層部5整體即便形成有固定水平面、亦具有相對於該水平面向不同方向多處變形之部分的形狀。又,就另一觀點而言,亦可謂係相對於吸收體3之非肌膚側水平面生成複數個朝向端部積層部5之厚度方向之轉向點的形狀。所謂轉向點係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對向面相對於水平方向改變方向的起點。關於此點,參照圖17進行說明。圖17中概念性且示意性地表示圖15中之各一體變形部51之頂部(肌膚抵接面側之頂部52a、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頂部53a)、轉向點54及轉向方向G。首先,水平線FA及FB係將吸收體3之底邊延長而成之線,亦係位於端部積層體5之厚度中央之線。水平線FA及FB之左端之箭頭表示自吸收體3朝向尿片20之端部20a(參照圖13)之方向。轉向點54係一體變形部51與水平面FA及FB相交之點,且以黑點表示。轉向方向G係於轉向點54端部積層體5之兩片材間之界面相對於水平線FA及FB之箭頭方向改變方向之方向,且以箭頭表示。進而,以黑點表示一體變形部51中之各頂部(肌膚抵接面側之頂部52a、非肌膚抵接面側之頂部53a)。就對於兩片材間之液體轉移之阻力作用之觀點而言,各一體變形部51之頂部及轉向點以兩對向面之邊界為基準進行表示,且為方便起見,對向面之間存在間隙之部分係以背面片材2之肌膚抵接面側為基準進行表示。又,就同樣之觀點而言,上述轉向方向係以自吸收體3朝向尿片端部20a側之長度方向為基準且以箭頭表示。
圖17(A)係對圖15之行A進行表示。行A上存在10個轉向點54。各個轉向點54中之轉向方向G係交替配置有朝向Z1方向之轉向方向G1與朝向Z2方向之轉向方向G2。又,圖17(B)係對圖15之行B進行表示。行B上存在8個轉向點54。各個轉向點54中之轉向方向G係交替配置有朝向Z1方向之轉向方向G1與朝向Z2方向之轉向方向G2。藉此,亦可謂兩片材之界面為如下形狀,即,即便作為整體與水平線FA之箭頭方向一致,但仍具有複數個相對於該水平線上下交替地振幅之起點。
如圖17所示,藉由複數個轉向點中之轉向方向以Z1方向與Z2方向交替更換,而使端部積層部5之長度方向剖面形成蜿蜒形狀,從而可有效地發揮上述作用。亦即,只要為具有不同轉向方向之複數個轉向點54成行之配置,則一體變形部51之數量可任意設定,其分散配置不限於如圖14或圖15所示之規則配置,亦可為其他規則配置,且亦可為不規則配置。作為其他規則配置,例如既可為如圖18-1般於相鄰之一體變形部51之間夾著水平部55,亦可為如圖18-2般水平部55與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之組合,亦可為如圖18-3般水平部55與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之組合。不論於哪一種情形時,均係於複數個轉向點一面夾著水平部55一面使轉向方向成為Z1方向及Z2方向者連續配置有複數個,端部積層部5之剖面相對於水平線成為蜿蜒形狀。
進而,作為一體變形部51之平面方向上之分散配置,不限定於如圖14所示般規則之配置,亦可為其他規則配置,且亦可為不規則配置。作為其他規則配置,例如亦可為將於同一厚度方向上轉向之複數個一體變形部51呈放射狀配置之組合於面方向上配置複數個而成者。具體而言,亦可如圖19所示,將中心之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與環繞於其周圍之6個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的組合於平面方向上配置複數個。於此情形時,不僅端部積層部5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而是所有方向之剖面形成為相對於水平線成為蜿蜒形狀之凹凸形狀。
除此以外,於端部積層部5,如圖14所示之寬度方向之排列或圖15之(A)與(B)之組合所示,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亦於寬度方向上交替配置。藉此,若對端部積層部5施加拉伸力,則如圖20所示,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成為一體之一體變形部51欲返回水平狀態而伸長(參照圖20(b)),藉由卸載而欲返回原本之一體變形部51之形狀而收縮(參照圖20(a))。亦即,一體變形部51產生端部積層部5整體之伸縮力。其結果為,即便為使穿戴尿片20時腹圍不會產生鬆弛而牢牢地束緊進行固定,亦藉由端部積層部5之伸縮性而不會過度壓迫穿戴者之腹圍,從而可確保對腹圍之貼身性。因此,可獲得良好之穿戴感。如此,尿片20可同時滿足並實現腹圍之較高之防漏性與基於伸縮力之貼身性。
於形成第2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20中之端部積層部5時,較佳為,正面片材1為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之不織布(參照圖4),且包含直至端部積層部5之區域均配設有背面凹部7者。於此情形時,亦於端部積層部,於背面凹部7之周圍設有背面凸部8,背面凹部7與背面凸部8交替地於平面方向上以大致等間隔鄰接而週期性配置有多個。
再者,如上所述,於第2實施形態中,將存在於端部積層部5之背面凹部及背面凸部根據其配設位置而稱為端部背面凹部7w及端部背面凸部8w,與第1實施形態之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及吸收體上背面凸部8w加以區分而說明。或者有時亦稱為「端部積層部5中之背面凹部7w」及「端部積層部5中之背面凸部8w」,有時亦不特別加以區分而僅稱為「背面凹部7w」及「背面凸部8w」。
於此情形時,相對於正面片材1之端部背面凹部7w,形成有包含液體難透過性之膜(液體不透過之透濕性膜)等之背面片材2之一部分隆起而進入的隆起部21(參照圖21)。該端部背面凹部7w與隆起部21密接並一體化而成為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同時,藉由隆起部21之形成,背面片材2沿自端部背面凹部7w之側壁部7b向端部背面凸部8w之頂部8a而向下的正面片材1之形狀變形,從而形成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亦即,以與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之凹凸形狀一致之方式將背面片材2賦形為凹凸形狀。因此,於正面片材1之端部背面凹部7w及端部背面凸部8w實質上為錐體、特別是圓錐或圓錐台之形狀之情形時,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與背面片材2之隆起部21一併成為相同之接近錐體形狀之形狀。如此之形狀不僅於長度方向(X方向)或寬度方向(Y方向)而於多方向上抑制液體之擴散,容易體現多方向之伸縮性,因此較佳。就一體變形部51之上述作用之觀點而言,隆起部21之進入深度較佳為以儘量不出現空間之方式到達端部背面凹部7w之頂部7a,但未必限定於此,亦可存在隆起部21之進入深度(h4)淺於端部背面凹部7w之凹陷深度(h1)者。若存在若干個該微小之間隙,則可與成為正面片材之不織布之柔軟性相結合而使正面片材與肌膚之接觸柔軟,因此較佳。
第2實施形態之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形狀或尺寸並無特別限定,根據為有效地發揮上述較佳之使用感而使用之吸收性物品之大小或用途而略有不同,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較佳為0.4 mm以上,更佳為1 mm以上。又,端部背面凹部7之深度(h1)較佳為4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又,背面片材2之隆起部21之深度(h4)較佳為0.2以上,更佳為0.5以上。又,隆起部21之深度(h4)較佳為3.5 mm以下,更佳為2 mm以下。隆起部21之深度(h4)相對於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較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減少正面片材1之特別是頂部7a之液體殘留量。端部背面凹部7w之整體數量之中隆起部21之深度(h4)成為上述50%以上者之數量較佳為存在50%以上,進而較佳為存在70%以上,最佳為90%以上。進而,端部背面凹部7w之整體數量之中隆起部21之深度(h4)成為上述100%以上者之數量較佳為存在5%以上,進而佳為存在10%以上。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減少液體吸收後觸碰到肌膚之液體量。
進而,為了實現上述作用,端部背面凹部7w之頂部7a-7a間之間距(w2)與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的比率(w2/h1)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0/8以上。又,上述比率(w2/h1)較佳為3/1以下,更佳為10/4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設為被覆片材容易進入之正面片材結構,藉由設為上述上限以下,可確保空間部Q之體積較大。 (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隆起部21之深度(h4)之測定方法)
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之測量係藉由將貫穿頂部7a及底部7c之正面片材1之剖面放大並測量相鄰的底部7c之切線t(參照圖21)與頂部7a之距離而進行。隆起部21之深度(h4)之測量係藉由測量隆起部21之肌膚抵接面側凸部21a與上述底部7c之切線t之距離而進行。將兩者之差設為緩衝間隙部73之深度(h5)(h5=h1-h4)。測量中係藉由利用KEYENCE製造之VH-3000顯微鏡進行放大、且經校準設定後之兩點間測量法進行了測量。亦可使用電子顯微鏡。 (端部背面凹部7w及正面片材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
端部背面凹部7w及正面片材2之剖面形狀並不限於上述形態,只要為發揮上述作用者,則可設為任意形狀。例如,於第1實施形態中可採用參照圖8及9而說明之形態等。 (一體變形部51之形成方法)
於端部積層部5形成如圖14或圖15所示之一體變形部51(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之吸收性物品係可於此類物品之通常之製造步驟中獲得。例如,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即,於夾著吸收體3而積層正面片材1與背面片材2之階段,以使正面片材1抵接於上述加壓輥之方式將未夾有吸收體之正面片材1與背面片材2的積層部分導入至形成有凹凸部之加壓輥和與該加壓輥對向配置之砧輥之間,並進行加壓及加熱。此時,較佳為藉由狹縫式噴敷、螺旋塗敷等塗佈熱熔接著劑而進行間斷性接著,以使正面片材1與背面片材2密接而形成一體變形部51。又,於該形成步驟中,如由上述第1實施形態所示,若使用預先賦形為凹凸形狀之不織布片材(參照圖4),則可良好地形成密接而一體化之一體肌膚側変液部52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故而較佳。
上述經賦形之不織布片材之製造係可藉由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方法而進行。
第2實施形態中,較佳為端部積層部5之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對向面密接接觸,但亦可於無損一體變形部51之功能之範圍內於兩片材間介在配置有其他構件。此情形時之兩片材之界面係指包含所夾著的其他構件之兩片材之對向面間。
作為其他構件,例如可列舉用以增強尿片20之包含端部積層部5之腹圍部分之伸縮性之彈性構件(未圖示)。腹圍部分之伸縮性之增強係以尿片對穿戴者之貼身性之提昇為目的,且可藉由在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間配設複數個遍及寬度方向之彈性構件而獲得。穿戴前之尿片20中,將背側部R之兩側之背側翼部17、17(參照圖13)向腹側拉伸而進行固定。此時,藉由端部積層部5之伸縮性與彈性構件之伸縮性而容易伸長並沿著穿戴者之體形,能以固定時之適度收縮而獲得良好之貼身感。又,即便穿戴後身體有活動,亦容易相對於穿戴者之腹圍之變化而靈活地追隨,從而可維持良好之貼身性。於彈性構件收縮時,端部積層部5之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易產生褶紋或褶子。即便於此情形時,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5中,亦係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密接而一體化且於厚度方向上轉向之複數個一體變形部51呈面狀分散配置,因此難以成為長度方向之褶紋或褶子。該褶紋或褶子易成為由一體變形部51分割而分散者。藉此,可有效地實現良好之伸縮性之增強與液體擴散及液體滲漏之抑制而較佳。
作為上述之所夾著的其他構件之例,可列舉處於端部積層部5之範圍之大小的不織布片材9介在配置於正面片材1及背面片材2之間。該不織布片材9可使形成尿片20之腹圍部分之腹側部F及背側部R保持厚度而賦予柔軟之肌膚觸感。進而,如圖22所示,不織布片材9沿一體變形部51(一體肌膚側變形部52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53)所形成之凹凸而受到賦形且一體化。藉此,不織布片材9亦會填補微小之間隙,進而成為液體流動之阻力,可更有效地抑制液體擴散及液體滲漏,故而較佳。
作為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吸收體3及側部片材4之形成材料,可使用普通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具體而言,可列舉第1實施形態中所例示之素材等。又,作為吸收體3,只要為具有於內部吸收保持液體並使其固定化之功能者,則可不限於上述者,例如亦可為片狀之薄型者。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發揮可提高未夾有吸收體之部分之防漏性這一優異之作用效果。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片,可廣泛應用於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於吸收體之外側積層之結構者。此處,所謂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係可定義為於未介在配置吸收體之物品端部直接或間接積層而一體化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片材與非肌膚抵接面側之片材。只要符合該定義,則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之形態可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而可採用各種構成者。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例如既可為褲型拋棄式尿片、或為褲型拋棄式尿片且若使一部分斷裂便可用作帶型之尿片,且亦可為吸尿護墊或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輕度失禁護墊。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於對經血有效,對其他之尿、陰道分泌物、軟便等亦有效。
關於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另一實施形態,列舉輕度失禁護墊而進行說明。輕度失禁護墊包括穿戴時位於肌膚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及介在配置於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為縱長形狀(未圖示)。該失禁護墊係將包含背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黏貼於布製之內衣等而使用。此時,使上述失禁護墊之長度方向自穿戴者之下腹部設至臀部。於失禁護墊之長度方向端部,形成有未夾有該吸收體而直接或間接積層並貼合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而成之端部積層。與上述兩片材之間夾有吸收體之區域相比,該端部積層部厚度較小。因此,於先前之失禁護墊之情形時,當黏貼於內衣時與肌膚之間容易出現空間,難保不會使液體流動而漏出。
然而,本發明中,與上述拋棄式尿片20之實施形態同樣,於上述端部積層部,正面片材及背面片材合為積層體而形成於片材之厚度方向上呈凸狀變形之一體變形部。進而,上述一體變形部於寬度方向上亦交替配置有複數個。藉此,一體變形部產生端部積層部整體之伸縮力而與肌膚密接,從而可同時滿足並實現較高之防漏性與基於伸縮力之貼身性。
接下來,參照圖25~28,對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第3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30進行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尿片30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尿片10同樣,使用配置有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之正面片材1。第3實施形態中,就液體之吸收性能提昇之觀點而言,其特徵在於具有與背面凹部7一併組合由該背面凹部7包圍之背面凸部8與次層6之特有之構成。
再者,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與本第3實施形態並非具有獨立且互斥關係者,例如可將第3實施形態定位為包含於上述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下位概念中者。又,第1及第2實施形態之發明與第3實施形態之發明係具有基於同一或對應之特別技術特徵而形成單一之發明概念並相互關聯的技術關係。存在對相同構件附以相同符號並省略說明之情形(其中,尺寸或詳細之位置關係係參照與各自之實施形態對應之圖式)。
圖25係自肌膚抵接面方向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片之局部缺口立體圖。該圖所示之尿片為帶型之拋棄式尿片,以將平面展開之狀態之尿片略微彎曲而自內側(肌膚抵接面側)觀察之狀態表示。
首先,對第3實施形態之上述拋棄式尿片30之概要進行說明。
第3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30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尿片10基本相同之構件構成(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吸收體3及側部片材4等)。但圖25中為避免煩雜性而並未圖示構成吸收體3之吸收性芯部及被覆片材之劃分,而係將吸收體3整體作為1個構件而表示。
第3實施形態之尿片30中係於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之間配置有液體透過性之次層6,這一點與第1實施形態之尿片10不同。次層6為寬度小於背面片材2之大致長方形狀,且以使其長度方向與背面片材2之長度方向一致而覆蓋吸收體3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方式配置。
次層6係藉由自正面片材6之迅速之液體吸入、向平面方向之液體之擴散、及向吸收體3之液體之有效傳遞來提昇吸收性能之構件。又,次層6係可於尿片30之肌膚抵接面側與吸收體3之間設置特定距離而增加構件厚度。藉此,而抑制向正面片材1側之回液,從而對抑制尿片30內部之濕度有效。
上述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及吸收部3之材料可採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者。作為次層6,包含以液體透過性之纖維材料為主體之片材,但材料等之詳情於下文闡述。又,就液體之透過性及擴散性之觀點而言,次層6較佳為纖維密度低於正面片材者。
接下來,參照圖26-1及圖26-2,對尿片30之剖面形狀進行說明,並對正面片材1及次層6之構成進行說明。圖26-1之(a)係圖25所示之II-II線剖面之剖面圖,(b)係示意性地表示正面片材及次層6之配置關係之局部放大剖面圖。圖26-2係拍攝拋棄式尿片30之剖面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再者,圖26-2之圖式代用照片中,將正面片材1之背面凸部8抵接於次層6之部分作為由虛線圈包圍之部分而表示。
如圖26-1(a)及圖26-2所示,尿片30之剖面形狀具有正面片材1相對於吸收體3而使背面凸部8(吸收體上背面凸部8v)及背面凹部7(吸收體上背面凹部7v)交替反覆而形成之凹凸形狀。而且,於背面凸部8(吸收體上背面凸部8v),正面片材1與次層6抵接。
本發明藉由該正面片材1與次層6之抵接部分(以下,將抵接部分示為符號63)之結構而保持次層之液體吸入性、液體擴散性及回液防止性,且可實現下述之液體殘留之進一步減少。參照圖26-1(b),進而對該正面片材1及次層6之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26-1(b)所示,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面側,形成有自肌膚抵接面側(Z1)向非肌膚抵接面側(Z2)突出之背面凸部8。該背面凸部8於面方向上以大致等間隔鄰接而週期性配置有多個。而且,各背面凸部8之間成為自非肌膚抵接面側(Z2)向肌膚抵接面側(Z1)凹陷之背面凹部7。該配置係各個背面凸部8於平面觀察時向各方向散在擴散之配置。藉此,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成為凹凸形狀。再者,第3實施形態中,於與該背面凸部8對應之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形成有正面凹部88,於與背面凹部7對應之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形成有正面凸部78。
背面凸部8係如上所述般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向吸收體3側突出之部分。而且,背面凸部8與次層6於抵接部63接觸(參照圖27)。藉由該抵接部63而填補吸收體3與正面片材1之間的間隙,而容易使來自吸收體3之吸引力經由次層6而傳遞至正面片材1。進而,抵接部分63中之次層6之纖維密度設得高於除此以外之次層之纖維密度(以下,將纖維密度較高之次層6之部分稱為密集部61,將纖維密度較低之次層6之部分稱為稀疏部62)。藉此,次層6之密集部61之毛管力相較於次層6之稀疏部62更容易吸入液體,與吸收體3之吸引力相互作用,連易殘留於正面片材1、特別是背面凸部8之液體亦可積極地吸入。而且,次層6向吸收體3有效地傳遞液體。其結果為,進一步加強正面片材1之液體殘留抑制,且進一步加強肌膚與正面片材1之間的濕度抑制。
第3實施形態中,背面凸部8設有帶弧度之頂部8a,而使於抵接部63之與次層6之接觸面積得到較佳抑制。藉此,而抑制回液,從而可實現抵接部63之液體殘留減少。又,藉由接觸面積之抑制,對正面片材1之潤濕抑制有效,而不會妨礙下述背面凹部7中之液體吸收性能。只要為可取得該效果者,則正面片材1之背面凸部8並不限定於第3實施形態之頂部8a,亦可為平面形狀。
本發明中,就液體殘留減少之觀點而言,抵接於抵接部63之背面凸部8及次層6之密集部61之構成纖維各自未被膜化而維持了纖維間之間隙。此情形與先前之藉由熱密封等實現之纖維之膜化不同,不會妨礙液體之轉移。而且,可運用次層6之密集部61之毛管力而將正面片材1內之液體有力地導向吸收體3。又,因未被膜化,故而使抵接部63未剛性化,從而使肌膚觸感變佳。而且,不會妨礙藉由正面片材1及次層6實現之蓬鬆度與緩衝性,而可獲得良好之穿戴感。又,抵接部63不具有由膜化所致之剛性,因此即便存在自正面片材1側之厚度方向之擠壓,力於抵接部63得到緩和而不會直接傳遞至下方。因此,更不易因擠壓而產生回液,故而較佳。
進而,背面凸部8與次層6之抵接部63較佳為混合存在有藉由熱熔接著劑等而接合之部分、與未藉由接著劑等而接合之部分。藉此,可以較佳的平衡性實現液體殘留減少與抵接部63之穩定化的並存。再者,藉由接著劑而接合之部分較佳為設為必要之最小限度,針對其範圍亦較佳為減少排泄部對應區域之接合部分。藉由如此之方式,可一面防止因接著劑而妨礙下述之液體向吸收體之順暢流動,一面獲得柔軟之穿戴感。又,背面凸部8與次層6中之密集部61接觸之部分無需為正面片材1整個區域,較佳為至少施行於包含排泄部對應區域之下襠部C。再者,所謂排泄部對應區域係直接接收尿或便等之排泄之部分及其附近。
就此觀點而言,藉由接著劑等而接合之抵接部之數量(g1)與未接合之抵接部之數量(g2)的比率(g1/g2)較佳為1/1以上,更佳為1/2以上。又,上述比率(g1/g2)較佳為1/8以下,更佳為1/4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正面片材1與次層6之接合變得穩定,藉由設為上述上限以下,可防止由接著劑所致之吸收性妨礙。再者,於藉由熱熔接著劑等而接著之抵接部63中,亦較佳為藉由噴塗等而點接合兩者之纖維彼此,而不形成接著劑之膜。藉此,即便背面凸部8及次層6之密集部61之纖維彼此接合,亦可容易保持兩者之纖維間之間隙。
又,就抵接部63之穩定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如圖27所示,次層6之密集部61形成向非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凹部,且背面凸部8進入並接觸於該凹部。若為此狀態,則即便未牢固地接著密集部61與背面凸部8,亦難以使抵接狀態瓦解,而容易穩定化。又,即便不擴大密集部61之區域面積,於進入部分,背面凸部8與密集部61接觸之面亦適度地擴展,因此提高了向吸收體3之轉移效率。另一方面,於下述背面凹部7中,若次層6之稀疏部62蓬鬆而略微進入至上述背面凹部7之凹部空間部72w(次層上空間部72w),則變得容易引導凹部空間部72w之液體,因此較佳。該密集部61之凹部厚度相對於稀疏部62之厚度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50%以上。又,上述密集部61之凹部厚度相對於稀疏部62之厚度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70%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而抑制抵接部中之回液或向尿片內部之水蒸氣蒸散,藉由設為上述上限以下,而可穩定地維持正面片材1與次層6之抵接狀態。
另一方面,背面凹部7係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之凹坑,且由沿著該凹坑之正面片材1形成之自頂部7a朝向底部7c之側壁部7b所形成(參照圖26-1(b))。於背面凹部7之位置配置有次層6之稀疏部62。背面凹部7與次層6之稀疏部62之間成為凹部空間部72w。凹部空間部72w中即便存在正面片材1或次層6之纖維材料略微進入者,實質上亦為空隙部分。由於為空隙,故而自正面片材1透過之液體之液體透過阻力較低。而且,凹部空間部72w因位於背面凹部7而處於相對較靠近肌膚側之位置,因此液體易自頂部7a或側壁部7b迅速進入,且易使正面片材1所接收之液體積極地透過。再者,如此之凹部空間部72w亦成為使來自正面片材1側之力之影響緩和的緩衝部位而較佳。
進而,次層6之稀疏部62之纖維並未增加至密集部61般之程度,因此可發揮次層6本來之功能即液體吸入性與液體擴散性。而且,稀疏部62能夠以較寬之面積將進入至凹部空間部72w之液體向吸收體3迅速傳遞。就此觀點而言,較佳為次層6之纖維密度低於正面片材1之背面凹部7附近之纖維密度。又,藉由正面片材1、凹部空間部72w、次層6之稀疏部62之構成,可擴大穿戴者之肌膚與吸收體之間的距離以確保厚度。藉此,可較佳地抑制向肌膚側之回液。
如上所述,於背面凹部7中,藉由凹部空間部72w及次層6之稀疏部62之組合,可提高自正面片材1之排泄液之吸收速度,且抑制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之擴散。又,即便於排泄液之排泄量瞬時達到大量之情形時,凹部空間部72w亦可暫時保持來自正面片材1之液體而成為液體吸收之調整閥。而且,凹部空間部72w與包含紙漿纖維等之吸收性體3不同,其保水力較低,因此,與次層6之液體擴散作用相結合而可向吸收體3迅速傳遞液體。如此,凹部空間部72w及次層6之稀疏部62之組合儘管作為液體之調整閥而暫時保持液體,但仍可使空間立即恢復,因此不僅於大量之排泄之情形時,即便於反覆之排泄之情形時,亦可充分應對。又,若吸收體3之肌膚抵接側面為實質上平坦之形狀,則該作用變得更有效而較佳。
就上述吸收速度之觀點而言,背面凹部7之形狀較佳為,側壁部7b所形成之背面凹部7之剖面形狀為大致拋物線形狀,背面凹部7之空間形狀為頂部7a帶弧度之接近於圓錐或圓錐台等錐體(圓錐、圓錐台、角錐、角錐台、斜圓錐等)之形狀。錐體形狀之坡度較緩之傾斜可使液體於厚度方向上透過而不會破壞液體排泄時之壓力,且使更多之液體迅速向凹部空間部72w吸入。
又,背面凹部7中,所謂頂部7a係構成背面凹部7之立體空間之內壁之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中之最高位置(Z1方向)之部位,所謂底部7c係同一空間中之最低位置(Z2方向)之部位。背面凹部之底部7c與背面凸部8之頂部8a一致。再者,上述背面凹部7之頂部7a或底部7c(背面凸部之頂部8a)係作為曲面上之頂點而表示,但並不限於此,其周邊亦可為平面狀。於此情形時,頂部7a可定為該平面之中央點或者平面之中亦最高之地點,底部7c可定為該平面之中央點或者平面之中亦最低之地點。於此定義上而言,背面凹部7之深度(h1)為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之高低差,且為自頂部7a至底部7c之距離(參照圖26-1(b))。
背面凹部7之深度(h1)係根據吸收性物品之大小或用途而有所不同,無法定為唯一值,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1 mm以上。又,背面凹部7之深度(h1)較佳為4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背面凹部7之深度(h1)係藉由將貫穿頂部7a及底部7c之正面片材1之剖面放大並測量相鄰之底部7c之切線t1(參照圖26-1(b))與頂部7a之距離而進行。測量中係藉由利用KEYENCE製造之VH-3000顯微鏡進行放大、且經校準設定後之兩點間測量法而進行測量。亦可使用電子顯微鏡。
如上所述,背面凹部7之區域(凹部空間部72w及稀疏部62之組合)、與背面凸部8之區域(背面凸部8及密集部61之抵接部63)聯合作用,提昇了液體吸收性能從而迅速向吸收體3傳遞液體以抑制回液,同時加強液體殘留抑制。藉此,可進一步抑制液體對穿戴者肌膚之接觸,進一步提昇肌膚與尿片30之肌膚面側之間的濕度降低效果。如此之構件間之結構較佳為至少配置於尿片30之下襠部C。可實現對穿戴者肌膚之良好之乾爽感。
又,吸收體3係以較寬之面來吸收保持藉由次層6及凹部空間部72w而擴散之液體,液體向背面片材2側之到達面積亦變寬。而且,可使濕氣自背面片材2向外部有效地排出。其結果為,由濕氣之汽化熱所致之尿片溫度之降低可藉由背面片材2側之較寬之面而實現,可有效地抑制尿片30內部(由背面片材2與穿戴者之肌膚所包圍之部分)中之水分蒸散,從而可使尿片30更不易產生悶濕感。
本發明中,就實現以上之作用效果之觀點而言,次層6之密集部61之纖維密度(m61)較佳為15根/mm2以上,更佳為20根/mm2以上。又,上述纖維密度(m61)較佳為120根/mm2以下,更佳為80根/mm2以下。又,次層6之稀疏部62之纖維密度(m62)較佳為10根/mm2以上,更佳為15根/mm2以上。又,上述纖維密度(m62)較佳為100根/mm2以下,更佳為60根/mm2以下。而且,密集部61之纖維密度(m61)與稀疏部62之纖維密度(m62)的比率(m61/m62)較佳為6/5以上,更佳為7/5以上。又,上述比率(m61/m62)較佳為3/1以下,更佳為2/1以下。
進而,就同樣之觀點而言,次層6之肌膚抵接面側之面積(n6)中之密集部61之平面觀察區域之面積(n63)之比例(n63/n6)較佳為1/20以上,更佳為1/10以上。又,上述比例(n63/n6)較佳為2/5以下,更佳為1/5以下。所謂該平面觀察區域之面積(n63)係不考慮厚度方向之凹坑壁面等而自肌膚抵接面側平面觀察次層6時之區域面積。 (密集部61與稀疏部62之劃分方法)
關於次層之密集部61與稀疏部62,通常難以辨別密度之明確之邊界。因此,可將密集部61設為成為凹坑之部分,或者將密集部61設為與背面凸部8抵接之部分,以與稀疏部62區分。
更具體而言,將貫穿次層之相鄰之密集部61之次層6之剖面放大,而設為由次層6之肌膚側表面之曲線作為向非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曲線彎曲而帶弧度之區域夾著的部分。次層之肌膚側表面之剖面成為向非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曲線與向肌膚抵接面側突出之曲線連續反覆之凹凸形狀。於該凹陷部與突出部之邊界,彎曲方向經過成為大致直線之區域而發生變化。將由該直線開始彎曲而帶弧度之邊界所包圍之凹陷部分設為凹坑。 (次層6之密度之測定方法)
使用下述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而進行放大觀察(纖維剖面調整為可測量30至60根之倍率,為150倍以上且500倍以下),根據固定面積之大致範圍內之上述切割面而數出經切割之纖維之剖面之數量。然後,換算成約1 mm2之纖維之剖面數量,將其作為纖維密度(根/mm2)。測定係於三處進行,平均之後作為該樣本之纖維密度。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CM-5100(商品名)
進而,關於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較佳為如第1實施形態中參照圖4而說明般,與背面凹部7及背面凸部8之起伏一致地使正面凸部78及正面凹部88反覆而形成的凹凸形狀。較佳為該正背一體之凹凸形狀於平面方向上配置有複數個,作為正面片材1整體於多方向上形成有凹凸之反覆(參照圖4)。藉由該正面片材1之形狀,不僅可減少與次層6之接觸面積,亦可減少穿戴者之肌膚與正面片材1之接觸面積。藉由該接觸面積之減少,進一步對肌膚之潤濕抑制有效,且由於凹凸部分之透氣性亦提高,故亦進一步有效地防止悶濕感。又,若正面片材1兩面為凹凸形狀,則表現出對於立體活動亦較佳地追隨而於兩面以點進行支撐之立體緩衝性。若正面凸部78之頂部78a為帶弧度之曲面形狀,則與該緩衝性相結合而可獲得柔軟之肌膚觸感。
除此以外,關於正面片材1之凹凸形狀,較佳為如圖4所示般,形成有自正面凸部78朝向正面凹部88向下傾斜之側壁面88b(=78b),而使正面凹部88成為獨立之研缽狀或杯狀。藉此,排泄液之捕集性與液體吸收性能之提昇更為有效。例如,排泄液相比正面凸部78之頂部78a更容易沿其側壁部78b(=88b)向下(箭頭b1)而於正面凹部88之頂部88a附近聚集,而難以向平面方向移動。藉此,可進一步抑制正面片材1之肌膚抵接面側之排泄液之擴散性,且可使該排泄液於厚度方向上向遠離肌膚之位置移動。
於此情形時,如圖28所示,移動至正面凹部88之排泄液係自該側壁部88b(=背面凹部7之側壁部7b)向凹部空間部72w吸入(箭頭b2)。然後,液體自凹部空間部72w向平面方向擴散(箭頭b3),並向吸收性芯部31傳遞(箭頭b4)而固定化。然後,於正面凹部88大量聚集之液體於該部分未完全透過而易產生液體殘留。
然而,其非肌膚面側作為背面凸部8與次層6之密集部61於抵接部63抵接,因此可使更強之次層6之吸入力與吸收體3之吸引力相互作用而有效地消除液體殘留(箭頭b5)。如此,正面凸部78及正面凹部88之凹凸形狀可使由背面凸部8及背面凹部7、與次層6發揮之作用更為有效。
關於正面片材1之非肌膚抵接面側,較佳為如第1實施形態中參照圖6所說明般,各個背面凸部8由複數個背面凹部7包圍而於平面方向上相互獨立配置,且各個背面凹部7之空間於平面方向上相互連接。藉此,吸入至凹部空間部72w之排泄液可如圖6、7所示之中空箭頭般繞開背面凹部7之支柱而自由擴散,從而能夠以吸收性芯部31之更寬之面有效地吸收保持排泄液並使其固定化。
尿片30之圖27或圖28所示之液體之吸收過程中,較佳為存在背面凹部中之正面片材1之不織布之纖維密度自頂部7a向底部7c增加之密度差或密度梯度。藉此,可使液體自肌膚抵接面側迅速透過,而更有力地向內部吸入液體。該密度差、密度梯度係可例如藉由將圖26-1(b)所示之背面凹部7之特定剖面中自頂部7a及至底部7c之正面片材1設為背面凹部7之高度(h1)之三等分(A部、B部、C部),並對其等之各纖維密度(n1、n2、n3)之平均進行比較而表示。A部、B部、C部之纖維密度較佳為(n1)<(n2)<(n3),其比率(n1/n2/n3)較佳為2/6/10以上,更佳為3/5/10以上。又,上述比率(n1/n2/n3)較佳為8/9/10以下,更佳為5/7/10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下限以上,可確保肌膚觸感之舒適度,藉由設為上述上限以下,可減少正面片材1之液體殘留。 (背面凹部7中之正面片材1之密度之測定方法)
上述背面凹部7中之正面片材1之頂部7a、側壁部7b、底部7c之密度(n1、n2、n3)可藉由以下之方法而測定。
以背面凹部7之深度(h1)為基準將自頂部7a至底部7b之正面片材1之部分平分為三份之各個部分設為A部、B部、C部,使用下述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對貫穿正面片材之頂部7a及底部7b之切割面進行放大觀察(纖維剖面調整為可測量30至60根之倍率,為150倍以上且500倍以下),根據固定面積之大致範圍內之上述切割面而數出經切割之纖維之剖面數量。然後,換算成約1 mm2之纖維之剖面數量,將其作為纖維密度(根/mm2)。測定係於三處進行,平均之後作為該樣本之纖維密度。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JCM-5100(商品名) (正面片材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
尿片30中,正面片材1之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第3實施形態之凹凸形狀,只要為可實現背面凸部8及背面凹部7與其下方之次層6之配置關係者,則可設為任意形狀。例如,可列舉如圖29所示之肌膚抵接面側平坦之形狀(a)、背面凸部8之頂部平坦之形狀(b)等。於如圖29(b)所示之形狀之情形時,背面凹部7之底部7c係背面凸部8之頂部8a所在之平面與背面凹部7之側壁部7b之曲面之交叉部分。
於該等正面片材1之變形例中,背面凸部8比背面凹部7厚。因此,背面凸部之內部易產生液體殘留。然而,即便於此情形時,亦由於背面凸部8與次層6之密集部61抵接,而可使更強之次層6之吸入力與吸收體3之吸引力相互作用而有效地消除液體殘留。又,於該變形例中,亦較佳為背面凹部中之正面片材1之不織布之纖維密度具有自頂部7a向底部7c增加之密度差或密度梯度。藉此,可使液體自正面片材1之厚度較薄之部分向凹部空間部72w迅速透過,使次層6有力地向吸收體內部傳遞液體。 (吸收體之變形例)
進而,尿片30中,構成吸收體之吸收性芯部之形狀並不限定於第3實施形態之肌膚抵接側面平坦之形狀,可任意採用能夠使進入至內部之液體廣範圍擴散而迅速吸收保持並使其固定化者。例如,可列舉如第1實施形態中參照圖10而說明般包含槽狀之凹部91、由該凹部劃分而成之塊狀之突出吸收部93、及與凹部91對應而連接該突出吸收部93之一面側之凹部吸收部94之吸收性芯部90(圖10(a))、90a(圖10(b))等。
於採用該吸收性芯部90或90a之情形時,較佳為如下之配置:至少於包含排泄部對應區域之下襠部C,凹部91或凹部吸收部94與背面凹部7之凹部空間部72w重合。藉此,存在於凹部空間部72w之液體容易向凹部91或凹部吸收部94轉移,且容易迅速擴散並固定化。 (背面凹部7、背面凸部8及抵接部63之形成方法)
如圖26-2所示之包含背面凹部7、背面凸部8及抵接部63之吸收性物品可於此種物品之通常之製造步驟中獲得。例如,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即,於尿片之組裝過程中之吸收體與正面片材之積層階段,以正面片材1抵接於形成有凹凸部之加壓輥之方式將上述積層物導入至上述加壓輥和與該加壓輥對向配置之砧輥之間,進行局部加壓。然而,該加壓及加熱之目的在於正面片材1之賦形與抵接部63之形成,因此牢固程度並非如片材間之壓接固定般進行膜化之程度。此情形時之加壓條件較佳為0.2 MPa以上,更佳為0.3 MPa以上。又,上述加壓較佳為0.8 MPa以下,更佳為0.6 MPa以下。又,於與加壓一併實施加熱之情形時,該加熱溫度較佳為常溫以上,更佳為40℃以上。又,上述加熱溫度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
進而,於藉由上述加壓輥形成背面凹部之情形時,若使用預先具有如圖4所示之凹凸形狀或如圖29所示之凹凸形狀之賦形片材,則使背面凸部8中與次層6之抵接部63之形成更確實,此時,可形成抵接部63中之次層6之部分凹陷成凹狀之密度較高者,因此較佳。
上述賦形片材之製造可藉由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方法進行。
作為正面片材1、次層6、背面片材2、吸收體3及側部片材4之形成材料,可使用普通吸收性物品中所使用者。具體而言,可列舉第1實施形態中所例示之素材等。
又,作為次層6,若考慮例如可發揮上述液體之擴散、透過之功能這一點,則較佳為使用不織布或蓬鬆之紙漿片材。作為不織布之具體例,可列舉熱風不織布、水刺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等。於該等不織布包含疏水性纖維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親水化劑而使之親水化。次層5之基重較佳為20 g/m2以上,更佳為30 g/m2以上。又,上述基重較佳為100 g/m2以下,更佳為80 g/m2以下。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可取得如下優異之作用效果,即,進一步提昇先前之吸收性物品之吸收性能,抑制回液或物品內部之濕度,並且進一步減少根據使用狀態或排泄量等而很有可能產生之肌膚面側之液體殘留,從而可更進一步減輕對穿戴者肌膚之負擔。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中,吸收體只要為具有於其內部吸收保持液體並使其固定化之功能者,則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例如亦可為片狀之薄型者。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中,次層只要為具有覆蓋上述吸收體之至少肌膚抵接面側而向該吸收體傳遞液體之功能者,則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不限於單層而為複數層。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展開型拋棄式尿片,包括具有正面片材、次層、及吸收體之上述關係者。例如,既可為褲型拋棄式尿片、或為褲型拋棄式尿片且若使一部分斷裂便可用作帶型之尿片,且亦可為吸尿護墊或經期衛生棉、衛生護墊、輕度失禁護墊。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於對經血有效,對其他之尿、陰道分泌物、軟便等亦有效。又,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亦可根據用途或功能而相應地於第3實施形態者中適當組裝其他構件。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吸收性物品。
<1>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及夾在該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上述正面片材包含不織布,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性芯部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部之被覆片材;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鄰接地分散配置有複數個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上述被覆片材進入至該背面凹部,於該進入之被覆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部之間存在空間部。
<2>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藉由上述背面凹部之週期性排列而成為凹凸形狀。
<3>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肌膚抵接面側為凹凸形狀。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部之肌膚抵接面側為平坦之形狀。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被覆片材之一部分進入上述背面凹部而成之進入部之深度淺於上述背面凹部7之凹陷深度。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背面凹部中之上述被覆片材之進入深度為上述背面凹部之凹陷深度之50%以上。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凹部之整體之中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背面凹部中之上述被覆片材之進入深度成為上述背面凹部之凹陷深度之50%以上者的數量較佳為存在50%以上,進而佳為存在70%以上。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凹部,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被覆片材之進入部分之間存在間隙部。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凹部存在上述被覆片材與上述正面片材接合之部分。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凹部為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側面之凹坑,且由沿著該凹坑之正面片材形成之自頂部朝向底部之側壁部所形成。
<11>如上述<1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凹部中,上述側壁部所形成之該背面凹部7之剖面形狀成為類似於拋物線的形狀,該背面凹部之空間形狀成為上述頂部帶弧度之類似於圓錐或圓錐台之形狀。
<12>如上述<10>或<1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形成有上述背面凹部中之側壁部與上述進入部抵接並接合之接合部。
<13>如上述<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接合部係藉由噴塗接著劑而使上述被覆片材與上述正面片材之纖維彼此點接合。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配置有複數個背面凹部與複數個背面凸部,各個上述背面凸部由複數個上述背面凹部包圍而相互獨立配置,上述背面凹部之空間相互連接。
<15>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凹部包括包含正面片材之頂部、側壁部及底部,且存在自上述頂部朝向底部增加之正面片材之不織布纖維之密度差或密度梯度。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部具有纖維密度之疏密結構,存在該吸收性芯部之密度稀疏之部分與上述空間部重合之部分。
<17>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被覆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部藉由熱熔接著劑而間斷性接合。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凹部之剖面中,纖維密度自肌膚面側至非肌膚面側變大。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包含端部積層部,該上端部積層部係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端部外側未夾有該吸收體而直接或間接積層並貼合有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上述端部積層部包含複數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對向面一體地於厚度方向上呈凸狀變形之一體變形部,該複數個變形部於上述端部積層部之平面方向上分散配置。
<20>如上述<1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對向面於長度方向之剖面觀察時藉由上述一體變形部所形成之變形而於厚度方向上具有蜿蜒形狀。
<21>如上述<19>或<2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鄰接地分散配設有複數個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上述背面片材進入至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背面凹部而形成上述一體變形部。
<22>如上述<2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背面凹部為大致錐體形狀之凹坑。
<23>如上述<19>至<2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包含兩面具有凹凸之形狀之不織布。
<24>如上述<19>至<2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端部積層部,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沿寬度方向配置有彈性構件。
<25>如上述<19>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端部積層部,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介在配置有包含不織布之片材。
<26>如上述<19>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片材之一部分進入該背面凹部而成之隆起部之進入深度淺於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背面凹部之凹陷深度。
<27>如上述<2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背面凹部之進入深度為0.4 mm以上、4 mm以下。
<28>如上述<1>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背面凸部散在而形成凹凸形狀,於該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液體透過性次層,該次層與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於抵接部分接觸;上述抵接部分中之上述次層之纖維密度高於該次層之其他部分。
<29>如上述<28>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上述背面凸部之周邊部分係形成自非肌膚抵接面側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於該背面凹部與上述次層之間形成有凹部空間部,處於該凹部空間部之位置的上述次層之纖維密度低於與上述背面凸部抵接之上述次層之纖維密度。
<30>如上述<28>或<29>之吸收性物品,其係於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背面凸部與上述次層之抵接部分使兩構件之纖維間維持間隙之纖維結構。
<31>如上述<28>至<3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與上述次層之抵接部分混合存在有接著者與未接著者。
<32>如上述<28>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與上述次層之抵接部分,上述次層形成向非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凹部,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進入並接觸於該次層之凹部。
<33>如上述<28>至<3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與背面凸部之抵接部分之區域面積相對於上述次層之片材面積之比率為1/20以上、2/5以下。
<34>如上述<28>至<3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與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之抵接部分中之次層之纖維密度為15根/mm2以上、120根/mm2以下。
<35>如上述<28>至<3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次層包含熱風不織布。
<36>如上述<28>至<3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次層中,上述抵接部分之纖維密度較高之密集部之厚度相對於纖維密度較其更低之稀疏部之厚度為30%以上、90%以下。
<37>如上述<28>至<3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存在上述背面凹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之不織布之纖維密度自頂部向底部增加的密度差或密度梯度。
<38>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包含親水性不織布。
<39>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片材包含有防水性且具有透濕性及透氣性之多孔性膜。
<40>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部包含紙漿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
<41>如上述<1>至<4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被覆片材包含親水性之較薄之紙。
<42>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吸收性物品為展開型拋棄式尿片。
<43>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吸收性物品為褲型拋棄式尿片。
<44>如上述<1>至<4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吸收性物品為褲型拋棄式尿片且若使一部分斷裂便可用作帶型之尿片。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而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並非由此限定地解釋。
關於第1實施形態,表示以下之實施例1及2、以及比較例1及2。 [實施例1]
使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芯及聚乙烯之鞘之芯鞘型複合纖維網固定於纖維網賦形裝置上,對其基座上之纖維網吹熱風,沿著上述基座上之突起而對纖維網進行賦形,並且使各纖維融黏,藉此而形成正背面均為凹凸形狀(背面凹部之頂部7a-7a間之間距(w1)5 mm與背面凹部之深度(h1)2 mm)之圖4所示之形狀的賦形片材,並作為正面片材而使用。依序積層非液體透過性之背面片材、以親水紙被覆吸收性芯部(紙漿基重為200 g/m2,高吸收性聚合物基重為286 g/m2)之吸收體、正面片材,藉由熱熔而將各部分接著。背面片材、吸收體形狀、構成係設為與對照之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尿片「Merries乾爽透氣型 M碼」(商品名)現行市售品相同。此時,正面片材與被覆片材之間的接著劑塗佈密度(q1)係設為15 g/m2,被覆片材與吸收性芯部之間的熱熔接著劑之塗佈密度(q2)係設為5 g/m2。藉由將該積層樣本在相當於尿片製品充填壓力條件下密封並室溫保存1個月,而形成被覆片材之進入部。
該背面凹部之深度(h1)為平均1.5 mm。又,進入部之進入深度(h2)為平均1.3 mm。(h2)/(h1)成為50%以上之背面凹部之比例為95%。又,(h2)/(h1)成為50%以上之背面凹部之中完全(100%)進入者之比例為60%。 [實施例2]
將實施例1之積層樣本在相當於尿片製品充填壓力條件下密封並室溫保存3天者作為實施例2之樣本。
(1)該背面凹部之深度(h1)為平均2.0 mm。
(2)又,進入部之進入深度(h2)為平均0.8 mm。
(3)(h2)/(h1)成為50%以上之背面凹部之比例為30%。
(4)(h2)/(h1)成為50%以上之背面凹部之中完全(100%)進入者之比例為5%。 [比較例1]
將與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市售之拋棄式尿片(商品名「Merries乾爽透氣型 M碼」)同規格且僅未搭載次層之手工製品作為比較例1之樣本。 [比較例2]
將包含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為聚乙烯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平坦之熱風不織布作為正面片材,與實施例1、2同樣,依序積層非液體透過性之背面片材、以親水紙被覆吸收性芯部(紙漿基重為200 g/m2,高吸收性聚合物基重為286 g/m2)之吸收體、正面片材,藉由熱熔而接著各部分。僅取出賦形上述纖維網之裝置之基座,以基座突起與正面片材側接觸之方式置於樣本正面片材上,進行加壓並靜置1個月,而形成正面片材、吸收體一體型之凹凸形狀,將其作為比較例2之樣本。 [性能評價]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樣本(拋棄式尿片),測定正面片材、被覆片材、吸收性芯部之各層中之液體擴散面積。作為測定試驗,藉由下述(1)及(2)之兩種試驗而進行。再者,所謂吸收性芯部之液體擴散係於樣本下方放置投影裝置並照射光時透過而獲得之紅色之人工尿之擴散區域。 (試驗1)
首先,針對實施例1、2及比較例1、2之各樣本,將平面展開之樣本之自腹側吸收體端部於長度方向上向背側端部155 mm處之吸收體寬度方向中央部設為液體注入點,使用泵以5 g/sec之速度注入40 g人工尿。人工尿之組成係尿素1.94重量%、氯化鈉0.795重量%、硫酸鎂0.11重量%、氯化鈣0.062重量%、硫酸鉀0.197重量%、紅色2號(染料)0.010重量%、水96.88重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polyoxyethylene laurylether)(約0.07%)且將表面張力調整為53±1 dyne/cm(23℃)者。於靜置10分鐘後,剝離正面片材並進行拍攝,將人工尿之擴散面積描摹至OHP(overhead projector,高架式投影機)片材。針對剝離正面片材後之吸收體上部被覆片材,亦同樣進行拍攝,並將人工尿之擴散面積描摹至OHP片材。將樣本置於投影台上,自背面片材側照射光,將透過而獲得之人工尿之擴散區域描摹至OHP片材。藉由掃描器攝取OHP片材之圖像並使用圖像分析軟體Image-Pro Plus(NIPPON ROPER製造)計算擴散面積。 (試驗2)
針對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各樣本,將平面展開之樣本之自腹側吸收體端部於長度方向上向背側端部155 mm處之吸收體寬度方向中央部設為液體注入點,使用泵以5 g/sec之速度注入40 g人工尿。於靜置10分鐘後,自上部拍攝,進而以5 g/sec之速度自該注入點注入40 g人工尿。進而,於靜置10分鐘後,與試驗1同樣進行擴散面積之分析。試驗2中,無法實現注入40 g後之擴散面積之分析。試驗2中,根據於第2次人工尿注入前拍攝之照片圖像而確認到,藉由第1次人工尿注入而呈現之正面片材上之人工尿擴散狀態與試驗1之上述樣本相同。
將上述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1及2。又,由圖11及12表示上述液體擴散試驗中所使用之樣本之液體之擴散範圍。表1及圖11表示上述(試驗1)測定結果,表2及圖12表示上述(試驗2)測定結果。表2及圖12中之注入40 g之值係為進行比較而列舉有試驗1中實施之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各自之值。圖11及12中,正面片材之液體之擴散範圍係作為對所拍攝之代用照片標註黑色圈之部分而表示,被覆片材及吸收性芯部之液體擴散範圍係作為由黑線包圍之部分而表示。圖11及12所示之各樣本中之各層間之液體擴散面積之變化、或進而實施例1、2及比較例1、2間之面積之差異與表1及2之測定結果對應。

根據表1所示之結果及圖11可明確,實施例1及2之拋棄式尿片相較於比較例1而言,抑制了正面片材之液體之擴散,另一方面,被覆片材或吸收性芯部等正面片材下方之內部結構中使液體充分擴散,而並不遜於比較例。進而,根據表2所示之結果及圖12可明確,關於實施例1之拋棄式尿片,於試驗2中之兩次液體注入與試驗1中之僅1次之液體注入中,正面片材之液體擴散面積被抑制為實質相同之廣度。又,實施例1之拋棄式尿片雖抑制正面片材之液體擴散,但於吸收體內部仍根據其液體累積量而充分擴散。相對於此,比較例中,試驗2中之兩次液體注入後之正面片材之液體擴散面積成為試驗1中僅1次之液體注入者之約2倍之面積。
根據上述情形可知,實施例之拋棄式尿片可取得如下優異之作用效果,即,無論反覆之排泄等液體量之多少,均可一面抑制正面片材之液體之擴散,一面迅速地吸入液體並使其於吸收體內部擴散而有效地吸收保持,藉此,抑制了肌膚之潤濕而帶來良好之穿戴感。
關於第2實施形態,表示以下之實施例21、及比較例21~23。 [實施例21]
使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芯及聚乙烯之鞘之芯鞘型複合纖維網固定於纖維網賦形裝置,對其基座上之纖維網吹熱風,沿著上述基座上之突起而對纖維網進行賦形,並且使各纖維融黏,藉此而形成正背面均為凹凸形狀(端部背面凹部7w之頂部7a-7a間之間距(w1)5 mm與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1.3 mm)的圖4所示之形狀之賦形片材,將其作為正面片材。
將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尿片「Merries乾爽透氣型 M碼」(商品名)之正面片材變更為上述步驟中獲得之正面片材而接合。再者,該尿片之背側部及腹側部之未配置有吸收體之偏向端部之部分係設為上述正面片材、背面片材及外層不織布之積層結構。然後,使該尿片之背側部及腹側部之未配置有吸收體之偏向端部之部分通過加壓輥與砧輥之間進行加壓,而形成包含一體肌膚側變形部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之圖14或圖15所示之端部積層部,將其作為實施例21之試驗體1A。
於該端部積層部,正面片材之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為平均1.0 mm。又,背面片材之隆起部之進入深度(h4)為平均0.8 mm。(h4)/(h1)成為50%以上之端部背面凹部7w之比例為90%。又,(h4)/(h1)成為50%以上之端部背面凹部7w之中完全(100%)進入者之比例為50%。
然後,針對上述尿片試驗體1A之背側部,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0 mm、寬度方向70 mm切下,將其作為實施例21之試驗體1B。進而,針對上述尿片試驗體1A之背側部,與試驗體1B不同地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5 mm、寬度方向130 mm切下,將其作為實施例21之試驗體1C。試驗體1B及1C之剖面形狀為如圖23(a)中模式化而表示之凹凸結構。 [比較例21]
實施例21之試驗體1A中未形成藉由加壓而實現之一體肌膚側變形部及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從而獲得將背面片材設為保持平坦狀態之尿片之試驗體。於該端部積層部,正面片材之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為平均1.0 mm。又,背面片材之隆起部之進入深度(h4)為平均0 mm。將其作為比較例21之試驗體11A。又,針對試驗體11A之背側部,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0 mm、寬度方向70 mm切下,將其作為比較例21之試驗體11B。進而,針對試驗體11A之背側部,與試驗體11B不同地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5 mm、寬度方向130 mm切下,將其作為比較例21之試驗體11C。試驗體11B及11C之剖面形狀為如圖23(b)中模式化而表示之凹凸結構。 [比較例22]
將如下手工製品作為比較例22之試驗體12A,該手工製品係與該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市售之拋棄式尿片(商品名「Merries乾爽透氣型 M碼」)有部分變更,不配置市售品所具備之配置於吸收體之長度方向背側端部外側之彈性體及阻障型不織布(barrier nonwoven)而直接貼合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於該端部積層部,雙層正面片材之上層之端部背面凹部7w之深度(h1)為平均0.4 mm。又,背面片材之隆起部之進入深度(h4)為0 mm。又,針對試驗體12A之背側部,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0 mm、寬度方向70 mm切下,將其作為比較例22之試驗體12B。進而,針對試驗體12A之背側部,與試驗體12B不同地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5 mm、寬度方向130 mm切下,將其作為比較例22之試驗體12C。試驗體12B及12C之剖面形狀為如圖23(c)中模式化而表示之凹凸結構。再者,本試驗體之正面片材為有凹凸之上層與平坦之下層之雙層結構,於圖23(c)之示意圖中表示為上層11及下層12。 [比較例23]
比較例21之試驗體11A中係獲得將正面片材變更為無凹凸之平坦者之尿片之試驗體。將其作為比較例23之試驗體13A。於該端部積層部,正面片材之背面不存在凹部,因此凹部之深度(h1)及背面片材之隆起部之進入深度(h4)為0 mm。又,針對試驗體13A之背側部,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0 mm、寬度方向70 mm切下,將其作為比較例23之試驗體13B。進而,針對試驗體13A之背側部,與試驗體13B不同地自尿片端部側起以長度方向45 mm、寬度方向130 mm切下,將其作為比較例23之試驗體13C。試驗體13B及13C之剖面形狀為如圖23(d)中模式化而表示之結構。 [評價]
針對上文中所製作之各拋棄式尿片試驗體,藉由以下之方法評價液體流動性、伸縮性。將其結果示於表3。 [液體流動試驗之方法]
使用可施加任意角度而製作斜面之丙烯酸系板。使該丙烯酸系板保持水平狀態,於其上以正面片材位於上方之方式載置並固定試驗體1B及11B~13B。然後,使丙烯酸系板保持水平狀態,針對試驗體1B及11B~13B,將500 μl之紅色之人工尿以100 μl/s之速度緩緩滴下至切下前之背側部中的距離相當於尿片之長度方向端部(圖13之尿片20之端部20a)之部分30 mm的部分。其後,靜置1分鐘,測定此時之擴散距離,將液體擴散之輪廓描摹至透明OHP片材。所謂擴散距離,表示液體自滴下點向端部(傾斜之側)之移動距離。
然後,使丙烯酸系板保持以相當於背側部端部(圖13之尿片20之端部20a)之部分成為下方之方式傾斜30°之狀態,靜置3分鐘。再次測定此時之擴散距離,且將液體擴散之輪廓描摹至透明OHP片材。擴散面積係藉由掃描器而攝取OHP片材之圖像並使用圖像分析軟體Image-Pro Plus(NIPPON ROPER製造)而計算。然後,將擴散距離及擴散面積各自之滴下後與傾斜後之差分別設為流動距離及流動面積。
上述測量各進行6次,將其平均值作為液體流動試驗之評價結果而示於下述表3。又,將各試驗體之滴下後及傾斜後之液體之擴展之狀態示於圖24之代用照片。圖24係自正面片材側拍攝各試驗體所得者。液體之擴展之範圍係相對於白底之正面片材表示為黑色或灰色等低亮度顏色的區域。
再者,所謂上述擴散面積及擴散距離係於樣本下方放置投影裝置並照射光時透過而獲得之紅色之人工尿的擴散區域。又,所謂擴散距離係自滴下中心點至人工尿向相當於背側部端部20a之部分流動之前端的長度。所使用之人工尿之組成係尿素1.94質量%、氯化鈉0.795質量%、硫酸鎂0.11質量%、氯化鈣0.062質量%、硫酸鉀0.197質量%、紅色2號(染料)0.010質量%、水96.88質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EO(ethylene oxide,環氧乙烷)附加莫耳數41(約0.07%)且將表面張力調整為53±1 dyne/cm(23℃)者。 [伸縮性試驗之方法]
針對試驗體1C及11C~13C,將相當於切下前之尿片寬度方向(X方向)的方向上之端部固定於自動立體測圖儀(autograph)(島津製作所製造:商品名AG-X 1KN)兩端之夾頭上,以使夾頭間成為70 mm。重複進行以300 mm/min之速度拉伸至達到6 N之應力後返回至原點之操作5個循環。測量第1次循環中去程(負載伸長時)及返程(卸載收縮時)過程中的與1、2、3、4 N之各應力對應之伸長量,記錄各應力時之去程與返程之差作為「第1個循環之去程與返程之變量差」。又,同樣,測定與各應力對應之第1個循環與第5個循環之去程的伸長量,記錄兩循環之差作為「第1個循環與第5個循環之去程之位移量差」。「第1個循環之去程與返程之變量差」較小係表示伸長時與收縮時之尿片之端部積層部之應變較少而恢復性良好。因此,表示若最初便使尿片伸長至腹圍處而穿戴,則鬆弛較少而可獲得良好之貼身性。「第1個循環與第5個循環之去程之位移量差」較小係表示即便反覆伸縮,伸縮響應性亦良好。因此,表示即便於尿片穿戴後因穿戴者之活動等而使腹圍引起變化亦追隨,而可獲得良好之貼身性。
將「第1個循環之去程與返程之變量差」之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4,將「第1個循環與第5個循環之去程之位移量差」示於表5。

根據表3之擴散距離之結果可明確,於滴下後(保持水平之無外力之狀態),實施例21之試驗體及比較例21相較於比較例22、23者,擴散距離特別短,而使液體難以移動。比較例22者中,自滴下後,液體立即大範圍擴散,甚至到達端部從而產生洩漏。比較例23者亦係於剛滴下後便可見液體擴散至端部附近之情形與液體甚至到達端部而產生洩漏之情形。又,於傾斜後之施加有外力之情形時,實施例21之試驗體自滴下後(保持水平之無外力之狀態)之液體擴散之擴大程度較小,液體未到達端部,而未產生液體滲漏。另一方面,於滴下後擴散相對較小之比較例21中,以及於比較例23之僅限於擴散至端部附近之試驗體中,液體滲漏均產生至端部。
又,根據表3之擴散面積之結果可明確,實施例21之試驗體中,對流動之阻力較大而難以容易地擴散,液體之保持力較大。另一方面,可知比較例21中,雖於保持水平狀態下之液體之保持力較大,但對流動之阻力較小,藉由施加外力時之變形或傾斜而容易使擴散易於擴大。又,比較例22、23中,背面片材平坦,因此對液體擴散之阻力較小,故而自滴下後便立即廣範圍擴散。
其結果為,圖24之代用照片中之表示液體之擴展之黑色或灰色之低亮度之圖案亦明確地顯現出來。實施例21之試驗體1B不論於滴下後及傾斜後中之哪一種情形時,上述圖案均較小而並未到達端部側。相對於此,比較例21中,於滴下後,圖案較小,但於傾斜後,液體擴散至端部側,比較例22中,自滴下後,上述圖案便已到達端部側。比較例23中上述圖案亦到達端部附近。特別是比較例22及23中,自滴下後,圖案便廣範圍地擴大。
進而,根據表4及表5之結果可明確,實施例21之試驗體中「第1個循環之去程與返程之變量差」及「第1個循環與第5個循環之去程之位移量差」均較小,並不遜於使用棉網賦形片材之比較例21之試驗體。據此可知,實施例21之試驗體不妨礙棉網賦形片材之伸縮性能,由伸長所致之片材之應變較小,伸縮響應性良好。因此可知,於包含該試驗體之結構之端部積層部之尿片中,即便自穿戴時之貼身狀態而因穿戴者之姿勢變化或吃飯等使腹圍產生變動,尿片之腹圍部分亦容易追隨,而不易出現間隙。
關於第3實施形態,表示以下之實施例31、及比較例31~33。 [實施例31]
使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芯及聚乙烯之鞘之芯鞘型複合纖維網固定於纖維網賦形裝置上,對其基座上之纖維網吹熱風,沿著上述基座上之突起而形成纖維網,並且使各纖維融黏,藉此而形成正背面均為凹凸形狀(背面凹部之頂部8a-8a間之間距(w1)5 mm與背面凹部之深度(h1)2 mm)的圖4所示之形狀之賦形片材,並將其作為正面片材而使用。作為次層,使用基重40 g/m2之親水性熱風不織布。依序積層非液體透過性之背面片材、以親水紙被覆吸收性芯部(紙漿基重為200 g/m2,高吸收性聚合物基重為286 g/m2)之吸收體、次層、正面片材,藉由熱熔而接著各部分。次層與正面片材間之接著係使用熱熔之螺旋模式,混合存在有次層與正面片材背面凸部之抵接部接著者與未接著者。藉由將該積層樣本在相當於與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尿片「Merries乾爽透氣型 M碼」(商品名)現行市售品相同之充填壓力條件下密封並室溫保存1個月,而形成次層之凹凸結構及纖維之疏密結構。
該次層之密集部之纖維密度(m61)與稀疏部之纖維密度(m62)的比率(m61/m62)為1.65。 [比較例31]
將實施例31之積層樣本剛作成後尚未密封保存者作為比較例31之樣本。該樣本之次層係設為不具有如實施例31者之凹凸結構及纖維之疏密結構而保持平坦之形狀。 [比較例32]
將實施例31之積層樣本之構成之中未於吸收體與正面片材之間積層次層而直接積層吸收體與正面片材且尚未密封保存者作為比較例32之樣本(無次層)。 [比較例33]
將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市售之拋棄式尿片(商品名「Merries乾爽透氣型 M碼」)作為比較例33之樣本。該樣本係使用藉由熱密封而賦形之肌膚面側凹凸且非肌膚面側平坦之雙層正面片材且配置有次層之尿片。 [性能評價]
針對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樣本(拋棄式尿片),測定加壓條件下分割注入時之回液量與吸收時間、對於正面片材之液體殘留量。作為測定試驗,藉由下述(1)及(2)之兩種試驗而進行。 (試驗1)
首先,針對實施例31及比較例31~33之各樣本,將平面展開之樣本之自腹側吸收體端部於長度方向上向背側端部155 mm處之吸收體寬度方向中央部設為液體注入點。將附帶圓筒狀之注入部之丙烯酸系板以樣本之液體注入點靠向注入部之中央之方式置於樣本上,進而於該丙烯酸系板上放置砝碼,施加2.0 kPa(20 gf/cm2)之負載。設置於丙烯酸系板之注入部呈內徑為36 mm之圓筒(高度為53 mm)狀,於丙烯酸系板上,形成有該圓筒狀注入部之中心軸線與長度方向之1/3之部分之寬度方向之中心軸一致而使該圓筒狀注入部之內部與丙烯酸系板之正面片材對向面之間連通之內徑為36 mm之貫通孔。
一面維持10 mm之液體高度,一面自注入部注入40 g人工尿。將自開始注入至人工尿自正面片材上消失為止之時間設為吸收時間。人工尿之組成係尿素1.94質量%、氯化鈉0.795質量%、硫酸鎂0.11質量%、氯化鈣0.062質量%、硫酸鉀0.197質量%、紅色2號(染料)0.010質量%、水96.88質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EO附加莫耳數41(約0.07%)且將表面張力調整為53±1 dyne/cm(23℃)者。
以10分鐘為間隔進行4次該人工尿之注入並靜置10分鐘後,卸除砝碼及丙烯酸系板,於樣本上重疊放置16張濾紙(ADVANTEC 5C 10 mm×10 mm),進而於其上放置砝碼,施加3.4 kPa(35 gf/cm2)之負載。於此狀態下放置2分鐘後,測量被濾紙吸收之人工尿之質量,將該量作為回液量。 (試驗2)
針對實施例31及比較例31~33之各樣本,將平面展開之樣本之自腹側吸收體端部於長度方向上向背側端部155 mm處之吸收體寬度方向中央部設為液體注入點。預先以注入點為中心於其周圍(10 mm×20 mm)之正面片材上切出切口,使用泵以5 g/sec之速度注入80 g人工尿。於靜置10分鐘後,緩緩剝下正面片材而測定質量。以吸水紙等吸取被正面片材吸收之人工尿,將正面片材放置1晚使其乾燥,將自上述質量減去乾燥後質量所得者作為液體殘留量。
將上述評價結果示於下述表6。又,由圖30及31表示上述液體殘留試驗中使用之樣本。圖30表示實施例31之試驗體之正面片材之試驗實施後之狀態,圖31表示比較例31之試驗體之正面片材之試驗實施後之狀態。圖30及圖31中之任一者均係(a)表示正面片材之肌膚抵接面側、(b)表示非肌膚抵接面側、(c)將(b)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圖式代用照片。於任一圖式代用照片中,黑色部分均表示液體殘留。
根據表6所示之結果可明確,於已藉由熱密封而賦形之雙層正面片材之尿片(比較例33)中,即便於加壓條件下,正面片材肌膚面側之凹凸亦不會進入次層而維持空間,因此吸收速度快,但作為液體殘留而保持於正面片材內部之液體量及回液量卻是實施例31及比較例31、32之拋棄式尿片較少。其原因在於,實施例31及比較例31、32之拋棄式尿片中,由於正面片材為凹凸形狀且為1層,故特別於加壓條件下厚度減少,且該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進入至更下層之吸收體或次層。
進而,若對有次層之實施例31及比較例31、與無次層之比較例32之拋棄式尿片進行比較,則可知,次層於抑制回液量發揮較大作用,特別是於加壓分割注入時,因存在次層而使回液量大幅度減少。又,根據因存在次層而變得蓬鬆且暫時保持液體並使其於平面方向上擴散之作用可知,吸收時間快於無次層之比較例32。
除此以外,實施例31之拋棄式尿片與比較例31相比,進一步減少回液量,吸收時間縮短至不遜於比較例33之程度從而優化次層本來之功能。再者,與比較例31相比,使液體殘留得到抑制。此情形根據如下狀態可知,即,圖30(實施例31)中之液體殘留之黑色明顯淺於圖31(比較例31)中者。該實施例31之液體殘留抑制之結果表示,能夠克服「若存在次層,則因正面片材變得距離吸收體較遠而使吸收體之吸水力有所不及,而易使正面片材之液體殘留量變多」這一問題(比較例31),而將液體殘留抑制得較低而達到與無次層之比較例32同等水平。亦即,可知使用實施例31之凹凸次層之拋棄式尿片係實現有次層之優點與無次層之優點兩者之優異之尿片。
已對本發明與其實施態樣一同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本發明者未作特別指定,則說明之任一細節均不對本發明進行限定,且認為可於不背離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發明之精神與範圍的情況下廣義地進行解釋。
本案係基於2011年7月7日在日本申請專利之特願2011-151210、2011年11月28日在日本申請專利之特願2011-258874、及2012年2月8日在日本申請專利之特願2012-025123而主張優先權者,在此將其等均以參照之形式而將其內容作為本說明書之記載之一部分併入本文中。
1‧‧‧正面片材
2‧‧‧背面片材
3‧‧‧吸收體
4‧‧‧側部片材
5‧‧‧端部積層部
6‧‧‧次層
7‧‧‧背面凹部
7v‧‧‧吸收體上背面凹部
7w‧‧‧端部背面凹部(端部積層部5中之正面片材1之背面凹部)
8‧‧‧背面凸部
8v‧‧‧吸收體上背面凹部
8w‧‧‧端部背面凸部(端部積層部5中之正面片材1之背面凸部)
10、20、30‧‧‧拋棄式尿片
17‧‧‧背側翼部
18‧‧‧腹側翼部
19‧‧‧黏扣帶
21‧‧‧隆起部(背面片材2進入至正面片材1之端部背面凹部7w之部分)
31‧‧‧吸收性芯部
32、33‧‧‧被覆片材
41‧‧‧防漏翻邊
42‧‧‧腿部褶皺
51‧‧‧一體變形部
52‧‧‧一體肌膚側變形部
53‧‧‧一體非肌膚側變形部
61‧‧‧密集部
62‧‧‧稀疏部
71‧‧‧進入部(被覆片材32進入至正面片材1之背面凹部7之部分)
72‧‧‧空間部
72v‧‧‧吸收體內空間部
72w‧‧‧凹部空間部(次層上空間部)
73‧‧‧緩衝間隙部
74‧‧‧接合部
78‧‧‧正面凸部
88‧‧‧正面凸部
C‧‧‧下襠部
F‧‧‧腹側部
R‧‧‧背側部
X‧‧‧方向
Y‧‧‧方向
圖1係自肌膚抵接面方向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之局部缺口立體圖。
圖2-1(a)係圖1所示之II-II線剖面之剖面圖,(b)係將正面片材之剖面一部分放大而示意性地表示之局部放大剖面圖,(c)係示意性地表示正面片材及被覆片材之配置關係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2係拍攝本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之剖面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
圖3(a)、(b)係示意性地表示背面凹部中之正面片材、被覆片材及吸收性芯部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4係藉由一部分剖面而示意性地表示實施形態之尿片所使用之正面片材之立體圖。
圖5係將圖2-1(a)之特定剖面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6係藉由平面觀察而示意性地表示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凹部與背面凸部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7係拍攝本實施形態之正面片材之剖面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
圖8(a)~(d)係表示背面凹部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9(a)、(b)係表示正面片材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10(a)、(b)係表示吸收性芯部之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11係示意性地表示實施例1及2、以及比較例1及2中之液體之擴散狀態之說明圖。
圖12係示意性地表示實施例1及2、以及比較例1及2中之液體之擴散狀態之說明圖。
圖13係自肌膚抵接面方向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另一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片之局部缺口立體圖。
圖14係將第2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之端部積層部示意性地放大而表示之局部放大缺口立體圖。
圖15(A)係圖14之A-A線剖面之剖面圖,(B)係圖14之B-B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16係將圖15中之端部積層部之剖面一部分放大而示意性地表示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7(A)、(B)係示意性地表示圖15中之一體變形部之界面的頂部、轉向點、轉向方向之說明圖。
圖18-1(1)、(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之變形例的相當於圖15及17之圖。
圖18-2(1)、(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之另一變形例的相當於圖15及17之圖。
圖18-3(1)、(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之另一變形例的相當於圖15及17之圖。
圖19係示意性地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中之一體變形部之平面排列的另一較佳例之平面圖。
圖20(a)、(b)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伸長與伸縮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21係示意性地表示使用圖4之正面片材之端部積層部之剖面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2係表示於第2實施形態之端部積層部之正面片材與背面片材之間夾有不織布片材之狀態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3(a)~(d)係示意性地表示實施例21及比較例21~23各自之試驗體的端部積層部之剖面形狀之說明圖。
圖24係表示實施例21及比較例21~23各自之試驗體之滴下後及傾斜後之狀態的圖式代用照片。
圖25係自肌膚抵接面方向示意性地表示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又一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的拋棄式尿片之局部缺口立體圖。
圖26-1(a)係圖25所示之II-II線剖面之剖面圖,(b)係示意性地表示正面片材及次層之配置關係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6-2係拍攝第3實施形態之拋棄式尿片之剖面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
圖27係示意性地表示背面凸部中之正面片材、次層及吸收體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28係將圖26-1之特定剖面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29(a)、(b)係表示正面片材之剖面形狀之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30(a)~(c)係拍攝實施例31中之正面片材之試驗實施後之狀態所得的圖式代用照片。
圖31(a)~(c)係拍攝比較例31中之正面片材之試驗實施後之狀態所得的圖式代用照片。
1‧‧‧正面片材
2‧‧‧背面片材
3‧‧‧吸收體
4‧‧‧側部片材
10‧‧‧拋棄式尿片
17‧‧‧背側翼部
18‧‧‧腹側翼部
19‧‧‧黏扣帶
31‧‧‧吸收性芯部
32‧‧‧被覆片材
33‧‧‧被覆片材
41‧‧‧防漏翻邊
42‧‧‧腿部褶皺
C‧‧‧下襠部
F‧‧‧腹側部
R‧‧‧背側部
X‧‧‧方向
Y‧‧‧方向
权利要求:
Claims (26)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配置於肌膚抵接面側之液體透過性之正面片材、配置於非肌膚抵接面側之背面片材、及夾在該兩片材間之吸收體;且上述正面片材包含不織布,上述吸收體包含吸收性芯部及被覆該吸收性芯部之被覆片材;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鄰接地分散配置有複數個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上述被覆片材進入至該背面凹部,於該進入之被覆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部之間存在空間部。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藉由上述背面凹部之週期性排列而成為凹凸形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肌膚抵接面側為凹凸形狀。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部之肌膚抵接面側為平坦之形狀。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背面凹部中之上述被覆片材之進入深度為上述背面凹部之凹陷深度之50%以上。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凹部,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被覆片材之進入部分之間存在間隙部。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凹部存在上述被覆片材與上述正面片材接合之部分。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配置有複數個背面凹部與複數個背面凸部,各個上述背面凸部由複數個上述背面凹部包圍而相互獨立配置,上述背面凹部之空間相互連接。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背面凹部包括包含正面片材之頂部、側壁部及底部,且存在自上述頂部向底部增加的正面片材之不織布纖維之密度差或密度梯度。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芯部具有纖維密度之疏密結構,且存在該吸收性芯部之密度稀疏之部分與上述空間部重合之部分。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被覆片材與上述吸收性芯部藉由熱熔接著劑而間斷性接合。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背面凹部之剖面中,纖維密度自肌膚面側至非肌膚面側變大。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包含端部積層部,該端部積層部係於上述吸收體之長度方向端部外側未夾有該吸收體而直接或間接積層並貼合有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上述端部積層部包含複數個一體變形部,該一體變形部係由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對向面一體地於厚度方向上呈凸狀變形,該複數個變形部於上述端部積層部之平面方向上分散配置。
[14]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正面片材及上述背面片材之對向面於長度方向之剖面觀察時係藉由上述一體變形部所形成之變形而於厚度方向上具有蜿蜒形狀。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鄰接地分散配設有複數個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上述背面片材進入至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背面凹部而形成上述一體變形部。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端部積層部中之上述背面凹部為大致錐體形狀之凹坑。
[17] 如請求項13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包含兩面具有凹凸之形狀之不織布。
[18] 如請求項13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端部積層部,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沿寬度方向配置有彈性構件。
[19] 如請求項13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端部積層部,在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介在配置有包含不織布之片材。
[20] 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背面凸部散在而形成凹凸形狀,於該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之間配置有液體透過性次層,該次層與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於抵接部分接觸;上述抵接部分中之上述次層之纖維密度高於該次層之其他部分。
[21] 如請求項2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非肌膚抵接面側之上述背面凸部之周邊部分係形成自非肌膚抵接面側向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背面凹部,於該背面凹部與上述次層之間形成有凹部空間部,處於該凹部空間部之位置的上述次層之纖維密度低於與上述背面凸部抵接之上述次層之纖維密度。
[22] 如請求項20或21之吸收性物品,其係於上述正面片材之上述背面凸部與上述次層之抵接部分使兩構件之纖維間維持間隙之纖維結構。
[23] 如請求項20至2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與上述次層之抵接部分混合存在有接著者與未接著者。
[24] 如請求項20至2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與上述次層之抵接部分,上述次層形成向非肌膚抵接面側凹陷之凹部,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進入並接觸於該次層之凹部。
[25] 如請求項20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與背面凸部之抵接部分之區域面積相對於上述次層之片材面積之比率為1/20以上、2/5以下。
[26] 如請求項20至2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與上述正面片材之背面凸部之抵接部分中之次層之纖維密度為15根/mm2以上、120根/mm2以下。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600411B|2017-10-01|Absorbent article
US9480610B2|2016-11-01|Absorbent product
JP5679777B2|2015-03-04|吸収性物品
JP5111952B2|2013-01-09|吸収性物品
TWI513453B|2015-12-21|Absorbent items
TWI508712B|2015-11-21|Absorbent items
JP6141042B2|2017-06-07|褥瘡予防機能付き使い捨て尿取りパッド
TWI571247B|2017-02-21|Absorbent items
CN109152679B|2021-08-17|吸收性物品
TW201632160A|2016-09-16|吸收性物品
JP5820706B2|2015-11-24|吸収性物品
JP2009240588A|2009-10-22|吸収性物品
JP2007143696A|2007-06-14|吸収性物品
JP5806867B2|2015-11-10|吸収性物品
JP2014100201A|2014-06-05|吸収性物品
JP2010115347A|2010-05-27|吸収性物品
JP4233786B2|2009-03-04|吸収性物品
JP2004181104A|2004-07-02|吸収性物品
JP4035070B2|2008-01-16|透液性表面シート
TW202037353A|2020-10-16|吸收性物品
JP2021029600A|2021-03-01|パンツ型吸収性物品
JP5882770B2|2016-03-09|吸収性物品
JP6222632B2|2017-11-01|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
JP5268555B2|2013-08-21|吸収性物品
JP2015039394A|2015-03-02|吸収性物品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WO2013005782A1|2013-01-10|
KR20140031914A|2014-03-13|
CN103619294B|2015-11-25|
RU2606570C2|2017-01-10|
RU2014104236A|2015-08-20|
TWI600411B|2017-10-01|
CN103619294A|2014-03-05|
KR102003079B1|2019-07-23|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3061507B2|1993-03-24|2000-07-10|三井化学株式会社|体液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EP1083853A1|1998-05-08|2001-03-21|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Absorbent article having improved integrity and acquisition|
JP3868728B2|2000-07-14|2007-01-17|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配送伝票|
JP2002291796A|2001-03-30|2002-10-08|Crecia Corp|ひだを有するトランスファーシート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JP4575639B2|2001-06-08|2010-11-04|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EP1444970B1|2003-02-05|2011-08-17|Kao Corporation|Absorbent article|
EP1444969B1|2003-02-05|2011-08-31|Kao Corporation|Absorbent article|
JP4822961B2|2006-07-13|2011-11-24|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4901436B2|2006-11-27|2012-03-21|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4990003B2|2007-03-30|2012-08-01|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5329785B2|2007-08-28|2013-10-30|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JP5084434B2|2007-10-10|2012-11-28|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用の表面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80660B2|2007-11-02|2013-04-10|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5086035B2|2007-11-12|2012-11-28|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5166833B2|2007-11-14|2013-03-21|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5180659B2|2007-12-28|2013-04-10|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EA201001317A1|2008-02-19|2011-04-29|Юничарм Корпорейшн|Поглощ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5441356B2|2008-05-15|2014-03-12|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5175651B2|2008-08-08|2013-04-03|王子ネピア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08485B2|2011-09-30|2016-10-19|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JP5869336B2|2011-12-27|2016-02-24|花王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5634632B1|2014-05-09|2014-12-03|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5683742B1|2014-06-30|2015-03-11|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及び該吸収性物品を備える着用物品|
JP5669976B1|2014-06-30|2015-02-18|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及び該吸収性物品を備える着用物品|
JP6214598B2|2015-05-29|2017-10-18|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5829349B1|2015-05-29|2015-12-09|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
WO2016199543A1|2015-06-08|2016-12-15|株式会社瑞光|複合シート並びに複合シ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6089078B1|2015-08-31|2017-03-01|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JP6198076B2|2015-09-25|2017-09-20|大王製紙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US20170259550A1|2016-03-11|2017-09-14|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Method Of Making Nonwoven Material Having Discrete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s With Holes In Selected Portions Of The Protrusions|
JP6001207B1|2016-06-30|2016-10-05|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吸収性物品|
US20200179177A1|2017-03-09|2020-06-11|Gueltekin Erdem|Three-dimensional materials having apertures and voids|
US10792199B2|2018-02-23|2020-10-06|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Substrates and laminates for absorbent articles|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51210A|JP5806867B2|2011-07-07|2011-07-07|吸収性物品|
JP2011258874A|JP5820706B2|2011-11-28|2011-11-28|吸収性物品|
JP2012025123A|JP5882770B2|2012-02-08|2012-02-08|吸収性物品|
[返回顶部]